范进中举后为何喜极而疯?如果你知道他的人生结局,你也会乐疯!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文中通过对读书人的命运与性格刻画,揭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其中《范进中举》选段,通过描述范进中举前后,其本人、邻居、岳父及乡绅等的语言、神态、动作极其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名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这让人不免心生疑窦,范进中举后到底有什么好处?竟让众人如此厚爱追捧,如果你知道他的人生结局,你也会乐疯的!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隋朝开始实行真正意义的进士科举,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拿清明两朝科举制度为例,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大关口,要考取状元,至少要通过九场考试。范进自幼向学,考了20多场才考上秀才,直到54岁才闯过乡试,获得举人功名。
在中国古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普通文人唯一晋升出路。通过古代科举考试绝非易事,很多人终其一生,顶多也就混个穷秀才,一旦高中举人,便鲤跃龙门,前途似锦。范进中举前,家中贫困潦倒,身无御寒棉衣,终日逆来顺受,邻居瞧他不起,妻子冷嘲热讽,岳父更是肆意辱骂,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