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15 天后宫
1938年修复后的天后宫,河南北路墙面老照片
20世纪初,天后宫建筑群被多方占用,曾为租界华人聚会、学校和难民所等。据“静安文旅”资料,新中国诞生后,天后宫已无香火,戏台、看楼变为居民楼。1978年,河南北路拓宽,天后宫面阔三间的歇山单檐式楠木殿被拆卸,按原样迁至松江方塔园东北隅,两只石狮子移到豫园门前。
2006年,为配合地铁建设,残余的天后宫建筑被拆除,其中仅存的大门、戏台、西看楼被实行了落架保护,木构件则被保留下来,部门委托专家进行测绘、打包、存放、拍照记录等工作。2016年,天后宫启动修复前期工作,初步确定修复工程内容为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5年后,天后宫正式进入文物保护工程施工。
结构落架场景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原样修复,回到“原生之貌”
曹永康教授站在如今位于三泰路的天后宫正门口,从它的选址娓娓道来。
对照《老上海百业指南》上天后宫的原址(河南北路近北苏州路),现在的天后宫也临近苏河河滨。
修复位置与右侧天后宫原址对照 示意图
曹教授解释说,修复的选址在当时进行落架时,就有过很多方案。由于地铁和道路建设,原址修复不太可能。曾考虑过建在闸北公园,但各方综合下来,达成一个共识,强烈希望它能重返苏河边,回到它的原生地块。他说:“这样一个重要的文物,肯定要向公众开放,很自然就要纳入整个地块的规划。放在苏河湾这片绿地,(天后宫)公共属性就凸显出来,大家逛绿地就能看到它。”
天后宫正门是照原样修复,尽可能还原了所有历史信息。首先它的平面呈“八”字型,围合出内向型广场,呈现古代官式建筑的特征。大门立面大面积采用砖细,用青灰色的方砖呈45度菱形铺砌,用不同的砌筑再加上砖雕,形成了庄重肃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