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下旬正是沙果上市的季节,走进东渊沙果种植合作社的果园里,沙果树上果实正逐渐泛红成熟,整个果园芳香四溢,一股浓郁的沙果香味儿令人深深沉醉。陈渊坐在果园里随处搭建的一处凉棚下联系水果商,陈渊的母亲王株梅将一个个鲜亮的沙果装进纸盒,而陈渊的父亲陈有存正将一桶桶刚摘的沙果递给王株梅。
“我父亲看过《消失的沙果》这本书后,就有了种沙果的想法;而我受本土作家毛文斌老先生的影响,也有在家乡创业奉献的想法。我和父亲一商量,种植沙果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就在2015年,流转了村里的6.67公顷土地种植沙果。”陈渊说。
作为乐都区第一家规模化种植沙果的合作社,陈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从树种到栽种再到管理,这些都要从零学起。“剪枝、上肥、除草、浇水等这些果树管理技术,我爸专门去杨凌学习了半年,果园里每个活都是重活累活,父母为这个果园付出了很多,他们的付出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这七年来的每一天,我很心疼他们。”听闻此番,父亲陈有存却说自己和妻子一方面是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另一方面也是想为乐都沙果复兴做点贡献,他们无怨无悔。
陈渊介绍,沙果树的根来自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质苹果树苗,而嫁接的沙果树枝则来自于上寨村和下寨村等地。目前合作社种植沙果树6000余棵,培育树苗40000余株,并长期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共同参与沙果提纯复壮研究项目,努力培育适合在全区推广种植的沙果树品种,现在沙果矮化品种已经培育成功。
在陈渊努力经营下,合作社还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近50个务工岗位,并累计给汤官营村17户脱贫户和上、下寨村无偿提供了总值近110万元的沙果树12000余棵。今年58岁的汤官营村村民郭秀英已经在合作社打工7年,她也有了种沙果的想法:“我们家不适合规模种植,就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既可以补贴家用,也不费力。”郭秀英说。
在陈渊的沙果合作社里,岗沟街道也看到了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我们规划将沙果园作为岗沟街道乡村振兴工作中极具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项目,计划以汤官营村为中心,在街道具有种植条件的村社每家农户房前屋后种植3到5棵沙果树,发展庭院经济;并依托东渊沙果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林地打造10公顷左右的乐都沙果种植育苗基地,辐射周边贾湾、东岗等村。我们还将发展沙果产业的深加工,最终发展成集采摘、观光、食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乐都区岗沟街道党工委*李春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