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各种文件格式下的最高码率帧率表:

三.选择制式
目前的电视主要有两大制式:PAL和NTSC,中国使用的是PAL制,日本使用NTSC制式,大陆地区销售的SONY相机默认是PAL制。由于PAL制式的供电频率是50Hz,NTSC的供电频率是60Hz,所以PAL制式下的帧率选项有25、50和100,而NTSC制式对应的帧率是30、60和120。也就是说选择PAL制的话最多只能录制100Fps的视频,选择NTSC制式的话可以录制120FPS的视频,其中120P可以实现5倍慢动作,100P只能4倍慢动作,所以我看到有些朋友将视频制式设置成了NTSC。如图,设置选项在【NTSC/PAL选择器里】,注意每次选择都要将卡重新格式化,设置前请备份好照片和视频!

然而我并不推荐使用NTSC制式,原因是除了可以录制5倍慢动作的720P视频外,在国内不适合使用该制式。原因之前我已经提到了,PAL制式的供电频率是50Hz,NTSC的供电频率是60Hz;如果我们录制视频时有光源是采用交流电的,那么使用NTSC制式就会造成闪烁,这是由于帧率不同步造成的。通俗点来讲就是设置NTSC制式的话,帧率不是50的整数倍,比如设置为60帧的话,电灯每秒闪烁50次,而相机却每秒拍了60张...
四.拍摄模式
A7R2有个红色的REC键,在所有模式下都可以直接按下录制视频,另外还有个专门录制视频的档位,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比如在A档或者M档下拍照默认是3:2比例,按下录像键后构图会变成16:9比例,但在录像档里默认就是16:9的,构图更方便;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使用M档录像。
说到M手动挡大家不要惧怕,因为无反相机取景有着所见即所得的特性,使用M档甚至可以不用去管那些参数,根据屏幕将曝光值调到你认为合适的亮度即可。并且使用相机录像时要获得好的录像质量,几个参数几乎是固定的,也和M档并无差别,之后会做详细的介绍。
五.光圈值
在调整录像参数时,一般最先要确定的就是光圈值,而光圈值的大小取决于你表达的意思。需要突出某个主体虚化背景的话(浅景深)可以使用大光圈(比如F2.8),拍人文、风景、人景时建议使用小光圈(比如F9)。光圈值在拍摄时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比如电影里常见的景深变化镜头(请搭配无极光圈镜头)。
需要注意的是录像和摆拍不同,被摄物可能是随时都会动的,建议初学者不要使用过大的光圈录制视频,比如拍人物采访、特写时光圈过大的话头轻微的动一下就会失焦。

大量文字中间插一张图有助于缓解眼睛的疲劳
六.快门值
录像中的快门值与拍照片中的快门值概念是不同的,这是很多初学者朋友最容易忽视的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用微单拍视频的朋友,在确定好光圈与ISO值之后,通过调整快门值获得准确的曝光,这个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我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
胶片电影的原理如图,叶片转动和胶片走动是联动的。胶片每秒走24格(相当于现在的帧率是24fps),如果没有东西遮挡,那么每一张胶片的曝光时间自然是1/24秒。但图片上的胶片被叶片遮挡了,这个圆形叶片有一半是实体的(也就是180度快门开角),也就说每张胶片的曝光时间有一半被遮挡住了,那么每一张胶片的曝光速度实际上是1/48秒。这样我们可以得知,在快门角度为180度时,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是固定的1/48秒,得出快门时间的计算公式是:1/快门速度=帧率/(快门角度/360),进光量只有靠调整光圈和使用滤镜解决(现在使用ND滤镜),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还可以控制ISO感光度,但遗憾的是胶片的感光度是固定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快门角度来控制曝光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