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的家门口自此种下了一棵细细瘦瘦的梨花树,王发坤临走前对她说:“你要是想我了,就来看看这棵树,我不在的日子里,梨花树就是我。”一棵梨木,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象征。
王发坤没有食言,进入部队的他刻苦拼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功入党,从一个懵懂的新兵蛋子成为了排长,28岁那年,他被任命为解放军第13军39师115团2营炮连副连长。
取得一定成绩的王发坤没有忘记小山村里那个梨花树下守望着的姑娘,他利用探亲假的时间,向李金花求婚,两人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王发坤继续在部队服役,李金花在家孝顺婆婆,两人先后育有两子。李金花是难得的勤劳媳妇,妇人家*针线活她样样精通,家务料理得头头是道,两个儿子教养得活泼可爱,汉子*农活她样样上手:砍柴、喂猪、种地……
王发坤每每回家,看到妻子紫黑皲裂的双手都忍不住心疼,他对她说:“等我转业了,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到时候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丈夫的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李金花的信仰:只要转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978年初,王发坤转业的消息传回了家中,1979确定转业,是当地一个很不错的岗位。一想到丈夫就要回到自己身边,李金花大半年都是面带喜色,常常笑得合不拢嘴。王发坤从军十载,一朝卸甲归田,回家侍奉老母亲,照顾操劳多年的妻子、年幼的儿子,自然十分激动。
他一步步规划着家人的美好未来:家中的茅草土坯房太老了,需要重新修;过两年,老大老二都要上学了,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不会念书?那去当兵也好……为了修整老房子,王发坤向村邻借了2000元,只待自己的退役费下来,加上转业上班的工资,慢慢还。
正当一家人缓慢而坚定地向着未来前进时,一个军令穿越重重关卡,传达至黔:中越边境狼烟四起,部队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那日,王发坤接到了团领导的电话,他必须立即归队,执行新的任务。
王发坤心中隐约察觉到了这通电话的意图,他对妻子说,又有新的任务了,等完成任务以后我就可以回家了。果不其然,归队后的王发坤被告知,中越边境情势紧急,部队需要增援,自己需要推迟转业。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王发坤再次向家中叮嘱:“我完成任务就回来,勿念。”如何不念?李金花是个聪慧的女子,理解丈夫的担当和荣誉,她只是点点头道:“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注意身体。”
至此一别,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义无反顾地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王发坤一行人刚刚抵达桥面就遭到了敌人的伏击,王发坤被炮弹击中,饶是疼痛万分,他还是拼命直起身子,指挥战士们过桥渡河,撤离到安全地带。
17日16时,此时,原本已经基本脱离危机的王发坤眼见一枚炮弹朝着身边四班的新兵罗顺良飞来,那是个多么年轻的孩子啊!他瞳孔放大,用尽全身力气将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在火光和烟尘中永远长眠,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