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再看,王发坤和李金花的孙子王明接过了爷爷的钢枪,他平日喜欢参与村里组织的民兵活动,这一年终于得偿所愿,通过了体检和政治考核,憧憬地走进了军营。
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修建的255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也已经建成,家人们正式入住。
小楼青砖白墙木门,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整洁敞亮,家里接通自来水的一霎那,李金花眼中热泪淌了下来,她说,这是王发坤想建的小楼。小洋楼内部电视、冰箱、彩电、饮水机一应俱全,装修简洁。
她感慨,从前海拉乡新村村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大家吃的是苞谷饭,住的是土墙房,哪像现在,水泥马路都修好了。”
此时,李金花一家早已被纳入了优抚对象,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直到王发坤的故事,李金腾出了家中二楼最大的房间,建设了一个王发坤烈士纪念馆,上面摆放着从各个渠道征集的丈夫遗物,它们来自人武部、王发坤的战友以及社会各界。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委会于1979年赠送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口袋、喝过的水杯、一幅幅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一盏盏黯淡的煤油灯、一张张破旧不堪的桌椅、一双双她亲手缝制的“千层底”、王发坤的立功喜报、王发坤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两人的结婚证明……以及一张彩色遗像。
照片上的男子穿戴者绿色军装,年轻俊朗,面带笑容,看来亲厚阳光。
李金花将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王发坤遗物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它们被珍视地裱入相框、放进陈列柜、挂在墙上。
2021年,海拉乡附近的学校已经将李金花二楼的王发坤烈士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花每日为各类前往参观的人员进行讲解,参观人数高达5000人。
李金花多次受邀前往学校举办讲座,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这件事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我要让更多人知道烈士的伟大。”
威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常常拎着油米面茶大包小包慰问李金花,几位官兵和李金花已经是老熟人,他们陪着老人在铺好的水泥地坪上晒晒太阳,嗑嗑瓜子,过年时还有专人登门帮助李金花料理家务,热热闹闹贴春联,备年货。
每每叮嘱李金花保重身体,遇到困难要及时向政府反映时,李金花便激动地说:“现在国家就是我的靠山,党和政府就是我的亲人。”
2022年,李金花同样在人武部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关切慰问下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好年。现如今,孙子王明在武警贵州总队遵义支队服役,李金花每每提起孙子都笑容满面:“英烈精神在传承啊。”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关注国家英烈,解决抗战老兵和遗属的困难,关心他们的需求,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老兵和烈士遗属明白,人民没有忘记英雄,没有忘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