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这颗小行星时,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了两种物质分布的特异性。较大的石头趋向于蓝色,而它们周围的颗粒物——尘埃和碎石——趋向于红色。含有蓝色物质的陨石坑比含有红色物质的陨石坑更加年轻,看起来好像是陨石击穿了表面的红色层并将下面的蓝色层暴露了出来。所有的这些都表明这颗小行星上的石头最初都是蓝色物质,然后经过了某种过程逐渐变成红色。
它同样表明这些碎石开始变红的时间比大石块由于撞击或者热疲劳而暴露到地面上的时间要早。
幸运的是,我们知道引起小行星红化的过程建立在相当规律的基础上:太空风化和太阳辐射。这种变化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发生,不过相比太阳辐射,太空风化的特点是只能把表面几纳米厚的一层变红。而看起来“龙宫”上的红色层早就已经有几十厘米厚了。
(Morota等,《科学》,2020)
“我们认为“龙宫”上的红色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它曾经短暂的靠近过太阳,导致表面被加热,”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到。
而科学家们也已经能够计算出它可能是在何时发生的。“龙宫”的表面表明它非常年轻,只有九百万年。它产生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一个主小行星带上,在那里与其他天体碰撞的频率比它后来进入近地轨道后要频繁的多。
这颗小行星上大部分的大型陨石坑是红色的。这表明“龙宫”的红色产生于离开小行星带后,在那里它会受到更频繁的撞击。
一个展示碰撞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使得我们可以推测红化的时间。如果红化发生在它离开主小行星带之后,那么根据大型蓝色陨石坑的数量推断红化可能发生于八百万年前。
如果“龙宫”留在小行星带上,则红化的时间可能要推迟到30万年前。
天文学家有一些方法可以把时间算的更具体一点。他们可以尝试模拟“龙宫”的轨道然后回溯它可能是在何时接近太阳的。不过隼鸟2号带回的样本预计将极有可能揭示出真相。
“采样地点内光谱斜率和反射率的明显的局部变化表明红、蓝两种成分应该都已经被采集到了,”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