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孩子初一,性格古怪,不愿沟通,每天玩手机,请教老师有什么办法?
余老师:
我们大人往往喜欢把孩子不符合自己标准的行为贴上标签,比如把孩子跟父母对抗顶撞的行为定为“叛逆”,把孩子有别于常人的性格定为古怪——当我问这位爸爸,孩子性格怎么个古怪时,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再问有什么办法?
如果孩子性格古怪,可能是大人觉得孩子的做法不符合自己要求,而认为古怪,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父母性格本身有偏差——但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
孩子不愿跟父母沟通,在我们接触的案例中,99%的孩子都是因为不喜欢父母的说话方式和说的内容。有的说自己到初中了,父母还一直用小学时的语气跟自己说话,他们觉得父母不尊重不信任自己。
初中的孩子,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希望父母再把自己当小孩看待。
不少孩子说,我的妈妈整天除了说学习就是问成绩,要不就是提醒我多吃蔬菜、穿秋衣别着凉,觉得妈妈特别唠叨,每天听很烦。说来说去就这些,毫无新意,所以也就不愿跟他们说了......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愿意跟你沟通,你先得与孩子成为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聊他感兴趣的话题,而不只是说你想说的话。
这里同样要普及一下对“沟通”的理解,有不少父母认为,自己跟孩子说了就是沟通,自己说了孩子就得听,至于说后孩子的反应如何、效果如何从不关注。
敲黑板-认识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畅通。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思想达成一致,求得双赢。
沟通的意义在于拿到对方的回应,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方式去沟通。
沟通不了的原因在于执着于自己的方式。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每天玩手机是问题,那首先要问问自己:是谁给孩子提供了手机、营造了手机文化?如果不希望孩子玩手机,那么你希望孩子玩什么做什么?自己又如何影响带动孩子去玩去做?
一个孩子每天沉迷手机,最大原因是手机世界的诱惑远远大于现实世界的诱惑——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价值感成就感,在手机虚拟的世界里都可以得到。
如果父母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多的去关注孩子内心感受和需求,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的舞台,孩子在生活中能获取到价值感和成就感,他就不会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求了。
各位,当你们每次问我: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做到某件事、达到我们的要求?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问话的方向错了。
更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我怎么才能鼓励/影响/带动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智慧的父母不是总去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