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世界上其他小国相比,阿尔巴尼亚已经十分幸运,因为超级大国提供了慷慨的经济和物质援助。阿尔巴尼亚首先接触的大国就是苏联。二战后,苏联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真正的“老大哥”。
苏联当时不仅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在经济总量上也远超世界上的一般国家。作为超级大国,苏联急于扩大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威望,尤其是希望战略上能够进入巴尔干半岛,因此,阿尔巴尼亚成为苏联进入半岛的最佳跳板。
因此,自1946年阿尔巴尼亚成立以来,苏联为阿尔巴尼亚付出了非常大的经济援助。特别是在经济上,苏联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在工业方面,苏联又派出了很多领域的技术工人及专家,并协助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各种基础设施和工厂。在苏联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人在过去15年,生活非常滋润,拥有着稳定的收入及和谐的社会。
但1961年,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上的”控制“,阿对此十分不满,最终双方反目成仇,苏联政府直接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从而中断了两国关系。
此后,阿尔巴尼亚主动对我国表示友好,面对国际形势,中国决定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在此期间,中国将每年向阿提供几乎各行各业的经济援助,同样派出大批专家和工人为阿建设政府大楼、公路、铁路、市政等公共设施,而且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甚至大量发放低利率贷款。
当时,对于中国的友好援助,阿尔巴尼亚人特别创作了一首歌颂两国友谊的歌曲,名为《地拉那北京》。在中国的援助之下,阿尔巴尼亚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不错,甚至比苏联还要舒适。
由于阿政府缺乏进取心,国内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当初为了支持阿尔巴尼亚,中国非常慷慨,甚至于我国生产的许多优质特种钢不愿意自己使用,都全部用于其国内建设。阿尔巴尼亚当时毫无顾忌地使用这些优良的工业材料制造电线杆。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70年代后期的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停止了针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阿尔巴尼亚就忘恩负义大骂我国。时过境迁成历史,而阿尔巴尼亚仍然停留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地位上,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举世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为*爆发了一场内战,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阿尔巴尼亚是怎样由*而引发内战的呢?
原因是,1992年,阿尔巴尼亚民主党上台执政,终结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执政,前劳动党*霍查的私人医生贝里沙出任总统。
贝里沙执政后,采取了亲近西方的政策,大力进行经济改革,并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改革的初期成绩十分显著,尤其是1993年到1995年,阿尔巴尼亚GDP年均增速甚至在10%左右,然而,好景不长,改革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阿尔巴尼亚在其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银行,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处在经济改革转型期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十分理想,因此,银行形成了大量的坏账。资金收不回来,银行也无法给民营企业放贷,所以,就造成所有企业缺乏资金、嗷嗷待哺。虽然阿尔巴尼亚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但整个国家经济赤字仍然居高不下,企业经济状况十分窘迫。
1994年末,阿尔巴尼亚三大国有银行的坏账一度占总贷款金额的50%,几乎濒临*。因此,为了防范银行*,政府在提高贷款审批标准的同时,还实施了银行贷款配额制的政策,即使是满足条件、审核合格的贷款,银行也只能发放贷款申请数额的45%。防范性的政策措施虽然保住了银行,但却让企业经济雪上加霜,可以说,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市场上到处都缺钱状态。
独特之处二:一度成为“*之国”
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人打起了主意,搞起了类似于“地下银行”的贸易公司,也就是利用高利率来吸引客户存款,然后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贷款和企业经营。一开始这些”地下银行“的存款利率处于合理区间,而且的的确确也缓解了国内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因此,阿尔巴尼亚政府给予必要的鼓励及扶持。
随着募资公司及筹集资金不断的增加,资金性质变了味道,一些企业开始把资金从实体经济放贷转移到外汇、房地产等来钱更快的投机项目上,有的资金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偷渡、贩毒及走私活动。
最终结果,企业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地下银行“为了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开始采取金字塔式集资,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吸引新的储户,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公司运转,这就是阿尔巴尼亚*的恶梦开始。
为了尽最大努力募集资金,把百姓中存款挖出来,各大融资公司之间展开竞争,除了提高收益率外,还在新闻媒体上发广告,大肆渲染快速致富。某些大公司还请政府官员出面为公司项目代言宣传,以提高公信力。
因此,恶性竞争和金字塔式的集资方式,所形成的丰厚利润让很多人眼红,最终,集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市场也开始走向畸形发展之路。
为了控制这种畸形发展状态,1995年2月,政府颁布了“除银行外的任何企业及个人均无权接收家庭户的活期存款及一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的法令。但这一法令没有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