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19:30,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将携手被誉为“钢琴抒情诗人”的80后俄罗斯裔美国籍钢琴家米沙·纳米诺夫斯基,与您相约云端,奏响贝多芬明亮辉煌的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最受欢迎的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以及迈向巅峰之作的第七号小提琴奏鸣曲,以绝美琴音再现乐圣笔下的动人旋律,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带来温暖治愈的力量。
曲目简介
//
降E大调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Op.12
贝多芬的前三部小提琴奏鸣曲都是献给自己的老师萨列里,这套早期奏鸣曲承袭了莫扎特的创作手法,但其中求新求变的意识正在萌芽,小提琴与钢琴间的对比已充分呈现出新的美感。第三首是其中最为辉煌的:立意开阔、激情澎湃,彰显出独特的思维和情感,始终充溢着生机盎然的力量。
//
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
这是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受喜爱的名篇,创作于 1801年。其标题并不是贝多芬所定,因乐曲充满了明快、希望与幸福之感,旋律优美有如春光骀荡,因此被后人冠名为“春天” 。作品架构亦由传统的三乐章扩展为四个乐章,具有自由发展与抒情歌咏的特点。当第一乐章中小提琴奏出明朗流畅的第一主题时,仿佛春风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那愉悦的好心情。
//
C小调第七号小提琴奏鸣曲,Op.30
即使是与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贝多芬的第九号奏鸣曲“克鲁采”相比,这首第七号奏鸣曲也毫不逊色。法国音乐批评家赫里欧认为它“充满着力与欢畅,堪与《第五交响曲》相比”。该曲创作于1802年,是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贝多芬当时正遭受着情感和耳疾的困扰,乐曲中有忧郁、有回忆、有忧伤也有怒吼,同时不乏对生活的憧憬。同时以极具戏剧性的音响,深受演奏家的青睐。
演前导赏
吕思清与主持人春妮
因为儿时家里一台78转的老唱机和父亲珍藏的黑胶唱片,吕思清开始了与贝多芬的不解之缘。从沉迷“命运”交响曲到1986年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上真正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吕思清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也在不断感悟着贝多芬音乐中丰富的内心表达。
本场音乐会的演前导赏中,吕思清与著名主持人春妮将从小提琴奏鸣曲的简单概念入手,一步步的引领我们走进贝多芬的小提琴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永不向命运妥协的作曲家性格中和煦温暖的一面,那个温柔细腻、对大自然诚挚热爱的、浪漫无比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