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一次尝试是在1969年,suntour的Unit花鼓。他把飞轮结构和花鼓做成一个整体,而飞轮片则安装在支架上。不过同样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的技术一样,即使是13速很早就已经出现,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人在使用古老的旋飞花鼓和7速的变速么?当年这个发明并没有很快的就被接受。
10年之后,更接近今天的塔基结构的花鼓被设计出来,这就是Maillard(美拉德)的Helicomatic花鼓。从外形来看和今天的卡飞花鼓已经非常类似,一体的花鼓塔基结构,可以一体拆卸的卡式飞轮,只是上边的花键更艺术了。不过离合机构依然还是在飞轮内,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放在塔基内。
这里插入一点旋飞的知识,旋飞是把离合机构和飞轮设计为一个整体,通过螺纹固定在花鼓上,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飞轮和花鼓之间是通过螺纹增加的扭力来驱动车轮,尤其是在大飞轮片上的时候,这种扭力会更大,所以飞轮和花鼓的螺纹会越来越紧,这也给拆卸带来了一定麻烦,在当时,有时候甚至需要毁掉飞轮来更换另个飞轮上去。另外由于飞轮是螺纹外挂结构,花鼓内靠近驱动侧的轴承就会更加靠近中心,这也让这个地方的轴承或者滚珠承受了大部分的压力。这也是今天很多轴承花鼓靠近塔基的驱动侧的轴承,普遍会做的比较大的原因。
而到了刚刚上边的helicomatic花鼓的时候,驱动侧的轴承就被设计的非常靠近外侧,平衡了两侧的轴承的受力。当年的很多法国车手都在使用Helicomatic的后花鼓,他们认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强大的工具就可以拆卸掉飞轮。只需要随身附带的一个小工具就可以通过锁环拆卸下飞轮。不过这个花鼓设计也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那就是断条,由于新设计,相较于别的花鼓,法兰间隙更窄,这让驱动侧的辐条角度更小,更加接近一个平面。虽然当时还有人吹嘘说,因为飞轮可以很容拆下来以便更换辐条,但是,如果花鼓设计的更好,不就不会断条了吗?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就是由于设计了“塔基”,驱动侧的滚珠不再适用于9 1/4的滚珠,而使用了13颗更小的5/32的滚珠,虽然这不是不好,但是这样磨损也会更加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