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多认为这是美国的吹嘘,今天看来却不是如此。以佩刀为例,每一架被击落都有严格的考证。
也就是说,美苏双方的战损比至少也是1:3。
而这还是美国完全掌握制空权,出动高达72万次后的战绩。也就是说,美军在肆意轰炸、封锁、空中运输期间,还能够击落3倍数量的苏联战斗机。
这客观说明,美苏空军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
50年代还是美苏空军装备上差距最小的时代,米格15同F86并没有代差!
在赫鲁晓夫的相对缓和政策下,苏联开始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农业,经济有着迅速的增长。
到了1957年苏联GDP达到美国的50%,1965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时,直接上升到美国的59%。到1975年,苏联终于达到了67%,这也是最高峰。
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有了同美国相对接近的实力,开始正面的对抗。
在发展期间,赫鲁晓夫主要同美国搞缓和,不正面激烈对抗。
而赫鲁晓夫访问目的,就是搞缓和,不要和美国针尖对麦芒。
接收到邀请时,赫鲁晓夫还颇为激动: “来自华盛顿的邀请出乎我们的意料,从未抱有这个期望,所以我们不仅没有打算近期访问,也不打算将来访问美国。……一开始我甚至不相信。事情来得太突然,简直不可思议,出乎意料但令人高兴。而且也很有意思。很想去看看美国。美国在我们关于国外的概念中和我们的想象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可是苏联最强有力的对手、资本主义各国的首领,是它给国外世界的整个反苏宣传定调子”。
这次访问,赫鲁晓夫有两个奇怪的要求:第一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第二去同梦露一起吃饭。
这两个要求似乎都是无厘头,其实没那么简单。
当年,西方对苏联和赫鲁晓夫都有一些妖魔化。尤其是对赫鲁晓夫,美国人认为他是一个粗鲁的苏联农民,只知道用核弹吓人的铁腕狂人。
三年前,赫鲁晓夫对着美国副总统尼克松怒吼:“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历史终会站在我们一边。我们将会将你们埋葬”
由此,对于苏联*,美国人从来没有好感。
1959年1月,苏联*米高扬访问美国。
在芝加哥,有美国市民向他扔鸡蛋,挥拳怒骂;在洛杉矶,有市民扛着一个敞口的棺材,上面写着“米高扬,去死吧!”
为了消除这些刻板的印象,赫鲁晓夫才提出了2个要求。
这些要求只有一个用意:我也是普通人,普通男人。
我要去迪士尼玩,说明我有童心,有童心的人通常都比较善良。
很有意思的是,迪士尼却拒绝了赫鲁晓夫。
迪士尼乐园倒是同意了,很多美国民众却跑到门口游行,不允许孩子乐园同政治挂钩。
无奈之下,迪士尼只得拒绝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对此非常不满,公开说:那个乐园里有什么不能让我看?有导弹发射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