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宫藏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宫藏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便是实证。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索南航旦介绍,从过往历史可见,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在与藏文化交流中,极大地融入了西藏的传统审美,出现了一批明显带有西藏传统文化元素及藏传佛教色彩的新器型,如多穆壶、僧帽壶等;装饰纹上出现了如吉祥八宝、方形莲瓣、藏梵字纹等。
朝阳中的布达拉宫(2018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古瓷总数超万件,来源主要包括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高僧和寺院的赏赐和供养、西藏僧俗上层的定制以及汉藏两地民间贸易等。其中以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瓷器居多,收藏多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萨迦寺、扎什伦布寺等。
治藏安边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上,一队队马帮驮着茶叶、丝绸、瓷器等,历时年余,从中原大地走向雪域高原。
人们无法想象,在这条古道上,一件件精致而易碎的瓷器,是如何走过万水千山,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的。
文献记载,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之一,每逢西藏法会、节日、寺庙落成等重要节点,朝廷都有大量赏赐和供养。而官窑景瓷作为最高赏赐之一,不仅代表着统治权力神佛天授,也标志着受赏者的社会地位,因此成为最珍视的“礼物”之一。
对最珍贵的“礼物”,一定有最智慧的方法加以保护。
瓷罐里加土,种上麦子,让其发芽,形成加固;抑或专门为瓷器定制麻编、藤编、皮质、镂雕铜质、漆木等不同质地的套子加以保护。“通过这样的方法,确保了大量瓷器能够完好无损地运送至雪域高原。”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管理处副研究员达珍说。
岁月留恋了青花,青花留住了历史。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布达拉宫宫藏瓷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们这里有一个衙门,历史上皇帝赏赐的物品,衙门会代表皇帝送过来,赏物由寺内‘甲纳拉康’(汉佛堂)统一管理。这些赏赐大多为金册、金印、佛像、绸缎等,还包括乾隆皇帝赏赐给六世班禅的唐卡、花瓶等。”
这是西藏扎什伦布寺80岁老僧吞巴·次仁多吉回忆其师傅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传承师傅技艺,对瓷器颇有研究。据他所知,早在元朝前,藏地就有瓷窑,瓷器称“普尔嘎”,元朝中央政府还曾派景德镇工匠赴日喀则萨迦“帕戈”窑指导烧制瓷器。同一时期,西藏山南扎囊也曾出现“扎戈”“普布”等本地瓷窑。
“纵观历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传承与发展深刻见证着汉藏民族相互学习,在融合中进步,进而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进程。而景瓷不仅是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是汉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见证。”达珍说。
水乳交融
拉萨林廓路上一间景德镇陶瓷专卖店门庭若市,近百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满了瓷器,络绎不绝的藏族百姓前来选购。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拉萨市林廓路上一间景德镇陶瓷专卖店(下)和店主周华勇(上)(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店主周华勇来自江西景德镇,今年45岁,在藏做景瓷生意15年,深知瓷器在藏家百姓心中的地位。他说:“喝酥油茶的杯子最畅销,喝甜茶的杯子越来越讲究。”
“洁白无瑕的瓷碗,绘有吉祥八宝的图案,如此精美的瓷碗,又能何处觅得……”这首传唱度极高的民歌,道出了藏族百姓对瓷器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