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03:25:00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雾岛

相比较起中原地区的各个省份,内蒙古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堪称晚近,它是直到清朝才有的。根据相对于戈壁沙漠(注意这里是个地名,不是“地表遍布砾石的沙漠”)的位置,当时的蒙古部落被概括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这三个大区域还有各自的别名:漠南蒙古又叫“内札萨克蒙古”(札萨克是驻扎于蒙古各地的执政官),也就是后来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又叫“外札萨克蒙古”,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蒙古;漠西蒙古又叫“厄鲁特蒙古”,也就是了解明史的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瓦剌”。

整个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当地在清政府的规划下搞出了蒙八旗,建立了一套盟旗制度。这套制度到现在都能看得到影子,时至今日,内蒙古仍然保留有地级行政单位盟3个,即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而旗现在和县一级相当,数量更多,比较典型的有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与阿拉善右旗,以及分属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锡林郭勒盟有一个旗干脆还叫正蓝旗。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内蒙古还有由各种将军和都统组成的官治机构,比如驻扎于热河(今承德)的热河都统,负责管辖当地的游牧蒙古(城内汉人由直隶管辖);驻扎于宣化府(今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管辖内蒙古察哈尔;驻扎于绥远城(今呼和浩特)的绥远将军,管辖内属土默特。

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1)

图一 清末时的内蒙古地区地图

清末民初时期,沙俄煽动外蒙“独立”,内蒙古地区也被外蒙和沙俄屡屡窜犯,岌岌可危。为了对沙俄加以防范,北洋政府一方面由绥远将军张绍曾等人抵抗侵略,另一方面把清末开始就有人提的“蒙疆建省”方案提上日程,用成体系的建制来加强防御。最终,在热河都统熊希龄等人的提议下,1913年至1914年,内蒙古地区由东到西先后建起了三个特别区,其名称和清朝时的都统、将军名字保持一致,分别为热河、察哈尔、绥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特别区并不是直接在原有的内蒙古地区划分建立的,而是各自拿走了一些原属于周边省份的地区:

绥远以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为基础,拿走了山西明长城以北的大部地区;

察哈尔以原有的锡林郭勒10旗、察哈尔8旗以及各旗的牧场和达里冈爱地区为基础,向南拿走了原属直隶的张北、独石(1915年改名叫沽源县)和多伦3县,政府驻地侨置于张家口(由于当时张家口是万全县的县政府驻地,1920年因管辖权发生矛盾而搬到了张北),后来还在1914年7月拿走了绥远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4县;

热河则以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为基础,拿走了原属直隶的承德,以及原属奉天省的西部地区,下辖区域包括承德、滦平、丰宁、隆化、平泉、凌源、朝阳、阜新、建平、绥东、赤峰、开鲁、林西和围场。

而原内蒙古地区最西端的西套二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阿拉善厄鲁特旗)则交给了甘肃,之后成了宁夏的一部分。

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2)

图二 民国初年三特别区地图

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以《建国大纲》中没有特别区为由,将三个特别区全部改组为省。改组为省时,部分边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绥远从察哈尔拿回了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和集宁(这个县是从丰镇、凉城和兴和析置的)5县;

察哈尔转头拿走了原直隶省口北道的10个县(万全、赤城、宣化、龙关、怀来、阳原、怀安、蔚县、延庆、涿鹿),省政府搬回了万全县治张家口;

热河省界基本没变化。

虽然这三个特别区之间的边界划定了,但绥远的麻烦还没结束。

绥远和宁夏之间的边界,1929年宁夏在黄河东岸设置了“陶乐设治局”(陶乐县前身,2003年拆给了兴庆区和平罗县),而绥远主张边界应以黄河为准,于是在此处针锋相对地设置了“沃野设治局”。这次事件直到1937年才由国民政府裁决,撤销了沃野设治局。此处边界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此外,绥远和陕西的边界原本是当地的明长城,但随着民国初年,陕西省对清朝初年明长城以北的禁留地提出了管理要求,并派遣农民进入该地区开垦。而这些地区原本属于伊克昭盟管辖。双方围绕着这些地区的归属,自1918年开始来回扯皮三年多,但最终不了了之。

九一八事变之后,1933年2月,热河沦陷,被伪满洲国占据。而绥远和察哈尔两省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去,在日本的渗透之下,部分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为首的蒙古贵族开始搞起了所谓的“蒙古自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和当地省政府对着干,从1936年2月起先后成立了一串伪政府,包括“蒙古军总司令部”(后来改成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7月29日,这仨伪政府被整合成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又改成了所谓的伪“蒙古自由邦政府”。牌坊三天两头换,伪政权境内拆来换去还是各种“盟”和“特别市”,下属的伪军还被傅作义所部等中国军队按在地上暴捶,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查一查绥远战役和五原战役。

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3)

图三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内蒙古地区

抗战胜利后,这堆伪政府原地消失。

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政府驻地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这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前身。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而这一年也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之年。此时的内蒙古包括现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以及部分锡林郭勒盟的区域。太仆寺左旗此时虽然归属于内蒙古,但四周都是察哈尔省,算是内蒙古的飞地。

而内蒙古地区其他区域的解放则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察哈尔省大部分地区在解放战争之前一度解放,但张家口在解放战争前期失陷。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再次解放,至此察哈尔全境解放。1949年8月1日,察哈尔重新成立了人民政府,但此时的察哈尔领土范围发生了大幅变化:原北部地区早已并入内蒙古,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小了一大截,大致包括雁北(今大同)、察南和察北(今张家口一带)三个行政公署。

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4)

图四 新中国初期的察哈尔省,北部化德县和宝昌县已经划入内蒙古

热河的情况和察哈尔比较类似,整体解放的时间也比较早,但承德和赤峰在解放战争早期也失陷了,直到1948年11月12日,承德再次解放,热河全境才宣告解放。

在这三个省里,绥远全境解放得最晚。贺龙所负责的晋绥军区曾经在1945年尝试解放包头和归绥,但久攻不下之后被迫撤出战斗。直至平津战役打完之后,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通电起义,绥远省和平解放。

随着这三个省的逐步解放,再加上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到了新中国时期,原内蒙古地区已经全部解放。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已经决定要恢复内蒙古的行政区划,撤销绥远、察哈尔和热河三省。而现在,这一计划也就进入了实质性上的实施阶段:

1949年4月,热河省的昭乌达盟、辽北省的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同年11月24日,因为乌兰浩特太靠东,内蒙古自治政府机关被批准搬往张家口,至1950年6月25日全面搬迁完成。注意,张家口从来都没归内蒙古管辖过,只是政府在这里办公而已。

1950年,内蒙古拿走了察哈尔省的宝昌、化德、多伦3县以及沽源县的部分村庄,次年宝昌县部分村庄划回了察哈尔省。而同一年,绥远省从陕西靖边拿回了苟池乡,彻底丢掉了西南角的陶乐县。至此绥远和陕西的边界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了。而热河与察哈尔和河北之间也有一些小范围的辖区交换。

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剩余辖区被拆分给了河北和山西。临消失之前,察哈尔拿走了丰镇的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现在属于山西大同。1954年6月,绥远省全部并入内蒙古,同年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首府。次年7月,热河省撤销,热河省所属的赤峰、宁城、乌丹3县以及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划归内蒙古。

1954年至1957年,宁夏一度被并入甘肃,而在此期间,1956年,原西套二旗作为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从甘肃划回内蒙古。

1956年,内蒙古与河北、辽宁和吉林进行了村镇级的多次交换。1962年,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达到了最大。1966年,大兴安岭特区(也就是后来的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之后,原属鄂伦春自治旗的加格达奇和松岭被黑龙江代管。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时至今日都没解决。

1969年至1978年,出于防范苏联的考虑,由于内蒙古的国境线过长,周边省份接管了部分内蒙古的辖区。除去前一篇文章中提及的东三省外,甘肃接管了阿拉善右旗的大部分地区和额济纳旗,而宁夏接管了阿拉善右旗的其余地区以及阿拉善左旗。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版图基本恢复原状。

瓦剌地图,瓦剌最后被谁给灭了(5)

图五 1969-1978年的内蒙古版图

但这并不是内蒙古自治区最终的版图。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对省界的大规模重新勘定中,内蒙古与陕西边界上的红碱淖地区边界问题被摆上台面;同时在多次辖区更迭中,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的辖区界限也出现了勘界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金塔县一带(东风航天城情况比较特殊,在此不多谈)。在2001年前后,这两个区域先后勘界完成,官方层面上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相关的争端仍然在持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搜新闻。

对了,在这次大勘界中,最大的省界变化出现在了西北地区,下一篇文章我们再聊一聊这个事情。


参考资料

[1]图片来源:

图一、图二、图三出处: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67-72页;

图四、图五出处:陈潮,陈洪玲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1949-1999》,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10月。

[2]黄金生:《东北曾经九个省:民国时期的缩省实践》,《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5期。

[3]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李玉伟:《建国初期统一内蒙古行政区划的决策及其实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5]张力仁:《民国时期陕绥划界纠纷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国务院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红碱淖和克珠尔滩(席笈滩)地段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49号,2001年5月11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