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湿寒下焦会出现什么情况,下焦寒湿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04:48:02

患者分享(40岁,中年男性):患者是一名职场白领,日常久坐在电脑桌前,也很少运动。多年来,一直感觉自己很容易出现上火症状,稍稍吃一些煎炸食物,就会口腔溃疡,舌头生疮,甚至扁桃体发炎。

平时胃口不好,肠胃功能差喝冷饮和吃生冷食物都会拉肚子,容易疲劳,头晕耳鸣,还很容易感冒。近半年来,发现自己性功能也下降了,似乎有早泄的现象。

也在当地的医院开过一些中药方服用,无奈不耐温补,不耐寒凉,药方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中焦湿寒下焦会出现什么情况,下焦寒湿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

经常也会有朋友问妙姐,自己经常长口腔溃疡,口舌生疮,脸上长痘痘,甚至上火到睡不着。但是同时又很怕冷,腰以下冰冰凉凉的,吃点冷饮就感觉肠胃受不了,大便溏稀。

有些女性可能还会还伴有宫寒和痛经。想要调理一下身体,没想到吃热的就上火,吃寒的又伤阳气。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体质,温补不能耐受,寒凉又不能承受,难以调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调理这“上热下寒”的体质吧!

不耐热也不耐凉,这是怎么回事呢?

《灵枢·刺节真邪》有说:“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在中医的概念里面,我们身体的气血运行就好像自然界的流通循环一样。心主火,居于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居于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中焦湿寒下焦会出现什么情况,下焦寒湿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借助胃气,向下沉降以温暖肾阳,这样就不会因为肾阳不足而产生怕冷、拉肚子、四肢冰冷等症状。而肾水又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这样相互配合,我们的身体就不会因为心火亢盛,出现心烦气躁、口腔溃疡等问题。

上面讲到的这种正常运作的状态,叫做“水火共济”,简单说,就是让身体内的气血阴阳的循环,保持正常的状态,让需要温暖的地方保持温暖,需要冷却的地方适当冷却。而“上热下寒”的体质,就是“水火不济”导致的结果。

《黄帝内经》里说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句话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如果人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很多人的体寒其实就是上火的根源。

对照看看,你是“上热下寒”体质吗?

对于“上热下寒”的体质来说,是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症状,下部表现为寒性症状。一般来说,会同时出现下面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症状。

上热的症状:容易上火,口腔溃疡、嗓子疼、牙疼、流鼻血;慢性中耳炎;目赤红肿,眼干眼涩;长痘痘;甲状腺类问题;头痛头晕,甚至血压升高。

下寒的症状:肚脐以下发凉,经常拉肚子;腰部冷,膝盖凉;女性痛经,男性阴囊冰冷潮湿;手脚冰凉,特别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肤色暗沉,长黑斑,甚至有水肿;便秘或是溏泄。

中焦湿寒下焦会出现什么情况,下焦寒湿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

“上热下寒”体质,老中医教你这样来改善

泡脚降火:用适量的艾叶,桂枝,制吴茱萸,加入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自己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度左右,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为宜。

晒太阳:每天早上晒晒背部,是一个很好的防病养生的方式。中医认为,后背属阳,胸腹属阴。我们身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循行经过我们的背部。适度晒晒背,让太阳的阳气与背部的督脉相接,暖乎乎的,就能驱散膀胱经上的寒气。

按摩腹部,疏通气血:手掌由心窝开始向下推到小腹,每天反复进行3-5分钟。双手或者单手都可以,如果在按摩的过程中,发现有阻滞的地方(如硬块、痛点等),一定要反复推揉,直到推开揉散。

在这个地方,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五脏的经络都汇集于此。这样腹部按摩,把中焦疏通到位,上下焦也会得到疏通,达到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养心的目的。

艾灸:适当针对涌泉等穴位做艾灸,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而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改善“上热下寒”的体质。艾灸的穴位和时间,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起居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有助于升发身体的阳气,增强免疫力。

中焦湿寒下焦会出现什么情况,下焦寒湿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4)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脸上冒着痘痘,看似“火气冲天”,四肢却冰冰冷冷。而有人常常得口腔溃疡,以为是上火,常喝点清热的凉茶去火,但口腔溃疡却时常反复了,这都是“上热下寒”体质的原因,只要按照上面讲到的方法去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改善的。

参考文献:

[1] 刘敏.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4):325-326.

[2] 厚磊, 李洪娟, 许俊琴,等. 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J]. 中医杂志, 2011, 052(016):1396-1397.

[3] 王桂利. 浅析《伤寒论》中上热下寒证[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

[4] 张新普, 薛丹, 童亚男,等. 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033(007):648-651.

[5] 李春林, 杨慧. "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辨证及其新发展[J]. 中国医药导刊, 2015, v.17;No.145(11):33-3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