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阚宝林
鸡很特别。
它自己啄壳出世,三天不吃,而后开食。稍大,毛绒绒的小鸡要么留家养、要么上集卖。旧时行业规矩,捉鸡捉鸭各有公母,买卖双方都不会捉一窝纯公、纯母的。即使买者有此要求,因分不清公母,卖者也会悄悄搭一只杂色的,表示凡事不可做绝。
长到半大为笋鸡,大部分被阉割,成镟鸡。它们较一般鸡只肉嫩味鲜,多于除夕日炖食或冬日腌制。或称“线鸡”。昔日镟鸡匠擐挎包,内装小刀、针钩、线、小药水,走村串巷为人阉割小公鸡,事毕收取每只一毛钱的镟鸡费。各家只有一两只公鸡不“镟”,留作胤种。
公鸡长到斤把重,始为争食而互啄,称鹐架。至成熟,雄鸡间为争地盘、抢“妻妾”鹐得尤为勇猛。胜者获掸绒之特权,即追逐母禽,鵮住其头颈羽毛,骑压到背上交配。
母鸡长一年,便成嬎蛋鸡,即蛋鸡。“嬎”读若“贩”。《说文》:嬎,生子齐均也;段玉裁注:谓生子多而如一也。用“嬎蛋”来指鸡的产蛋很合适。一只肯生蛋的母鸡自春季起,能年产蛋百余只。少数会唱蛋,即下蛋后长时间发出“咯嗒”声,人们笑称鸡唯恐主人不知,而夸示其蛋“可大?”过去主人亦常常托蛋,即用手托摸母鸡的屁股下方,以感知是否有蛋。
少数母鸡产下若干枚蛋后,会菢小鸡——孵化小鸡。“菢”读若“抱”,本义是伏在卵上孵化。又称菢窝。对刚孵化出的雏鸡,母鸡会护窝,对幼禽有本能而强烈的护卫行为。合肥人讲“护窝”,有时喻指对家人或身边人的包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