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关系体系里,珠峰首先被徐缨赋予了是隔在她与方五洲之间的一种喻义的内涵存在,这就是徐缨所说的:“原来你所登的那座山,是在我们俩之间,”然后电影通过两个人在登山过程中情感的互动与转换,而使得“山”的喻义发生了改变。当徐缨弥留之际,她对方五洲说道:“我很庆幸,和你一起登珠峰,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
这样,可以看出,《攀登者》里在对“登山”的意义设定上,与《喜马拉雅》还是有着相似之处的。而这种相似,是电影版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加上去的,这是上影编剧团队与李仁港在制作影片时对于阿来剧本的最大的改动。拍摄一部登山运动为主题的电影,必须在电影里给予“山”一个定性,自然《攀登者》里有一个国家背景在内,登山与国家的背景紧密相连,但是,落脚于人物,还必须为登山找寻到一种能够说明人物关系互动的象征意义。
如果从这一点上说,《攀登者》与《喜马拉雅》有了英雄所见略同的共同主题旨向。
值得注意的是,《攀登者》里的曲凤林有一句话,用山作喻,他说:“我现在知道责任了,比这座山还重。”
而在《喜马拉雅》里,严队长的妻子在劝说丈夫放弃登山的时候,也如此说: “你也是人家的老公和爸爸,就当那责任也是一座山。”
比较一下,这两段台词是否有一点内涵的想象?
二是人物刻画上的差异。韩国影片与中国电影在人物设定上有着本质的差异。韩片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会对人物进行调侃式的设定,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正剧的形式,银幕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都追求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相似,很少对人物采取变形的扭曲的呈现。
为什么韩国电影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方法?
就如《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友的形象,就是一个带着漫画色彩的男性形象,在“野蛮女友”面前,是一副傻乎乎的派头,相形之下,在中国电影中塑造的男人总是气宇轩昂,白云出岫,但是韩片不是这样,总是通过搞怪的方式,来塑造人物,本来这种扭曲人物,会给人一种丑化人物的感觉,是不利于人物塑造的,但韩国影视恰恰通过这种搞怪的方式,突出了平常人物身上的那种亲和力部分,反而在电影降低人物调门之后,而感到人物的平朴与可爱。
在《喜马拉雅》里,严队长后来一心寻找的是他的爱徒朴武宅,但开始的时候,严队长根本瞧不上这个一点正经都没有的朴武宅,将他关在师门之外,不给一点好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