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双行打一生肖,双兰定本打一生肖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10:18:18

朱冰蝶《紫藤花下》,1921年

稍读过西方文学史的都知道,在西方,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而我一直以为,紫藤其实很能代表爱情,既具袅袅萦怀的温软,又见世世相随的坚定。紫藤花开,串串流泻而下,说不尽的娇柔缱绻,紫藤枝干则盘曲交错,如《花经》所述“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有一首客家山歌就“藤缠树”意向反复言说,极缠绵地表达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不过凡事都要讲究适度,爱情也不例外,倘若走了极端,不留一点儿私人空间,紧紧交缠,爱情终会被绞死吧。

钱新祖《公案、紫藤与非理性》一文谈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是宋朝圆悟禅师给弟子参解的一则公案。《出曜经》云:“其有众生堕爱网者,必败正道,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佛戒“贪、嗔、痴、爱”,在佛家看来,“堕入爱网”者如同被紫藤缠绕的树一样,烦恼至终。其实这里的爱,指的是对*的一种偏执追求吧。禅宗语录中,常常能见到“葛藤”,将藤枝缭绕不清、相互纠缠比喻为是非烦恼。《景德传灯录》卷一二《睦州龙兴寺陈尊宿》:“新到僧参,师云:‘汝是新到否?’云:‘是。’师云:‘且放下葛藤,会么?’云:‘不会’。师曰:‘担枷陈状,自领出去。’”人生如寄,身若微尘。当遇烦恼时,须如这则公案所启示的那样清明,“放下葛藤”,自求解脱。

紫藤绕棺

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紫藤绕棺”条载:“宋方匀《泊宅编》曰:吴伯举舍人知苏州日,谒告归龙泉迁葬母夫人,已营坟矣。及啓堂,见白气氤氲,紫藤绕棺,急复掩之。术人视殡处,知是吉地,因即以为坟,然颇悔之,舍人竟卒于姑苏。又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曰:上舍伯祖巽旧葬惹山,后忽卜兆于丁村,遂迁葬焉。其中紫藤幡固棺上,或云穴有紫藤,此吉征也,竟斫藤迁之,自后其家浸衰。余门生徐花农太史母郑夫人,葬如皋,后其父若洲先生卒,启而合葬焉,见有藤蟠绕棺之四周。后花农既贵,欲迁其父母之柩还葬杭州而未敢决。余于书籍见此二事,因记之以告花农。”

此则笔记很有意思,术人当指擅长堪舆者。据《史记·日者列传》,术数有七家,堪舆家为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载《堪舆金匮》十四卷,可见“堪舆”在汉代已成一门学问。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古人在确定住宅、庙宇、墓地等位置时,风水先生会综合考虑山水、树木、气候等诸多因素,做出吉凶判断。

我们来看此则笔记,俞樾门生徐花农想将父母灵柩迁葬杭州,但因紫藤绕棺,不敢贸然迁葬;俞樾刚巧从《泊宅编》《闲窗括异志》中读到无视紫藤绕棺而迁葬最终招致厄运的二则事例,便记下来转告花农。由此可见,紫藤绕棺,在古人看来,是一种吉兆;倘若斫藤迁葬,势必会遭受报应。又如明人白胤昌《容安斋稣谭》卷六所记载的事例:“余曾祖妣吕淑人葬时,启曾祖司徒石渠公兆,见紫藤如带,束其柩十馀围,皆讶为瑞,是年司空公以解元联第。”

清人冯班《钝吟杂录》卷一《家戒》列举了一则因斫藤迁葬而毁运的例子:“有一郭春卿,其父葬得吉壤,生春卿,读书数行俱下,不过二遍则暗诵矣。后为恶人所误,言不吉。发之,紫藤缠棺,斩之,流汁如血。春卿归读,读书强记不复如前矣,竟以一老青襟卒。”

征兆,是古老的预知未来的一种迷信手段。宋兆麟《巫与祭司》一书谈到,人类早期社会,将自身与万物混为一体,“自己有灵魂,万物也有灵魂,而且能互相转化……人与万物联系起来了,进而发展为自然崇拜,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必然引起主观行为的变化,两者有一种因果关系。所以,自然和人体的征兆,是自然神的一种意志表现,从而警告人应该慎重从事自己的活动”,可见征兆迷信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古人视一些植物为神灵,将植物现象看作吉凶的预兆,与人事祸福相关联。古史传说、神话中包含不少植物兆的例子,如桑榖共生、朱草现、二树连理等。正史中的《五行志》《符瑞志》《祥瑞志》《灵征志》《灾异志》等,记载了大量植物预示吉凶的事例,笔记野史中更是所在多有。

水木双行打一生肖,双兰定本打一生肖(9)

李桦《紫藤》,1935年

紫藤绕棺,可谓植物兆中的一种。元人王恽《玉堂嘉话》载:“唐太真改葬祖墓,上有紫藤一株,阴影甚茂。既伐去,藤流赤津如血。不数年,刘氏灭之殆尽,因以往岁改葬。”这里的太真,指的是盛唐诗人刘太真。刘太真仕途比较平坦,深受唐德宗器用,在他从政生涯中,曾连续两年执掌贡举,为朝廷选拔人才,怎料有人举报他选士不公,偏袒大臣贵近子弟,因此遭言官弹劾,被贬为信州刺史,后在任上去世。《新唐书·列传》卷二百三《刘太真》:“刘太真,宣州人。善属文,师兰陵萧颖士。……迁礼部,掌贡士,多取大臣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卒。”

关于他被贬信州刺史,其实有另一种说法。《地理新书》卷九“刘太真”条云:“耳目记唐德宗时,侍郎刘太真以先夫人权庴在江南,未附大茔,表请暂归。既行,桑道茂善于太真,令其门人随往觇之,仍戒之曰:‘吾观刘门宇气色方旺,常疑其先茔择佳地。汝往看,彼物色或有异状。即窃观之,勿吏移动。’既至,果有紫藤盘偃如盖,周覆于墓。因坚请太真不宜启发,刘公表乞归葬,不敢不开。及开视之,则紫藤根数茎圆围其柩,垂间于冘中,缠束壮固,不可摇动,乃悉伐之,而藤根流液,色若鲜血。须臾穴中深数十。桑氏门人为之抚膺。太真既北还,寻贬信州刺史。”想来这便是王恽《玉堂嘉话》中那段记载的出处了,虽不免附会,不过我们从中可知古人是何等坚信紫藤绕棺之预兆了。

水木双行打一生肖,双兰定本打一生肖(10)

《文化人类学》,作者:林惠祥,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1年9月

林惠祥在《文化人类学》中谈到,“在隆冬时锢闭的生命一到春来便能茁叶开花结果,而且微风吹来枝叶间似乎都会发出叫声,‘这岂不是也有精灵的征验吗?’在原始民族观之,植物和动物都有同人类相似的感情与意志。……森林中的居民以林木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尤常以树木为崇拜的对象。……奥夸的土人不敢用几种树木做独木艇,因恐树木的精灵会*害他们。暹罗人在砍伐‘答健’木以前必先祭以饼和米。奥国的乡人当纵斧之前必先向树木求恕。……人的幸运与其收获和植物极有关系,所以发生了许多媚求植物精灵的风俗”,可见古人将紫藤绕棺视作吉兆,或许跟植物崇拜有关。紫藤花与枝干都满载着生命的力量,藤花纂纂迸溅濯濯辉光,藤枝则坚强苍劲,一旦有所附缘,便盘曲交缠而上,极富生命力。古人大概因此将紫藤视作“生命树”,“紫藤绕棺”象征着福泽绵绵不绝。

藤花入馔

邓云乡曾说过,“懂得吃花,正是我们懂得生活的艺术”。历史上的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来也是懂得生活艺术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先人已撷花入馔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以餐花表明心志,可见我们国家花馔的历史源远流长。

紫藤花入馔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人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紫藤,味甘,微温,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我疑心紫藤花入馔是由僧人流传开的。晚唐诗人皮日休《夏初访鲁望偶题小斋》:“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林间度宿抛棋局,壁上经旬挂钓车。野客病时分竹米,邻翁斋日乞藤花。踟蹰未放闲人去,半岸纱帩待月华。”胡以梅评曰:“‘竹米’‘藤花’,皆野逸之品。僧家常以紫藤花作油酱,味佳。”元代僧人释来复《采藤花》诗云:“山味有佳品,紫藤春著花。……自知藜藿肠,食淡良非奢。”

水木双行打一生肖,双兰定本打一生肖(11)

《本草拾遗》辑释,作者: (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版本: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紫藤花可作馄饨馅,元人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煮馄饨”条曰:“细切肉燥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这种馄饨馅的具体做法是:将肉切碎,拌入米粒大小的笋丁,或拌入茭白丁、韭菜末、藤花末都行,再加入少量的川椒、杏仁酱,搅拌均匀。将紫藤花用作馄饨馅,这在今人看来,真真风雅至极。明人高濂《遵生八笺·馔服食笺》亦谈到藤花可作食馅,此笺“藤花”条载:“采花洗净,盐汤洒拌匀,入甑蒸熟,晒干,可作食馅子,美甚。荤用亦佳。”

困难时期,紫藤花可用作度荒食材。天地有大美,生活再艰难落魄,只消端出盈盈一盘藤花,生活的底色依然明媚清朗。明太祖第五子朱橚《救荒本草》“藤花菜”条记载了当时河南一带藤花入馔的做法:“采花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微焯过,晒干,煠食,尤佳。”紫藤花蕊还可助茶提香,可下酒。清人查慎行听闻藤花此妙用后,立马尝试,并满心欢喜地记录了下来,“或云紫藤花蕊可瀹以点茶、下酒,从自怡园采一斗许,试之,香味果清绝”(查慎行《敬业堂集》卷三十八)。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榆钱糕”条提及“藤萝饼”,曰:“三月榆初钱时,采而蒸之,合以糖面,谓之榆钱糕;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皆应时之食物也”。邓云乡极爱这种藤萝饼,特意撰文细谈,“藤萝饼的馅子,是以鲜藤萝花为主,和以熬稀的好白糖、蜂蜜,再加果料松子仁、青丝、红丝等制成。因以藤萝花为主,吃到嘴里,全是藤萝花香味,与一般的玫瑰、山楂、桂花等是迥不相同的”。他在文中还谈到了老北京一道家常菜——“藤花块垒”,且看具体做法:“拾半篮藤萝花,回家洗干净,拌上干面粉,上锅一蒸,熟后起油锅,加点盐和葱花一炒,可说是清香扑鼻,别有风味。”

藤花开了,却无人知晓

东邻日本也是极爱紫藤的一个国度。东京、京都等地,每一座庭院,几乎都少不了一架紫藤。东京的龟户天神社有“东京第一赏藤胜地”之美称,这里的紫藤江户时代已负盛名,每逢花期,人们争相至神社赏花。翻开日本文学史,我们发现,日本文学,尤其平安朝文学处处可见紫藤的身姿,作者借藤花或表相思意,或发思乡情。《万叶集》《八代集》《枕草子》《伊势物语》《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对紫藤的描绘所在多有。

《万叶集》载大伴四纲撰写的一首和歌:“藤枝垂新英,紫波荡漾馨风兴,看花目光凝。欲向旅人询乡情,君能不忆平城京。”作者与大伴旅人同为平城京出身,同在九州赴任。大宰府藤花盛放,作者思乡之情顿起,想起家乡平城京紫波起伏的情景,于是写了这首歌。又如山部宿祢赤人的一首和歌,“为永吾思,昔植于家;窈窕藤浪,今见其花。为表相思意,户外把藤插;藤条形似浪,今已满著花”,相思意如藤浪缭绕不绝。《伊势物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住在一所衰颓了的屋子里,庭中种着藤花。这庭院中别的花木一点也没有,只有这藤花美妙地开着。三月末有一天,主人不顾春雨霏霏,亲手折取一枝藤花,奉献给某贵人,附一首诗曰:藤花开过也,春色已阑珊。冒雨殷勤折,请君仔细看。”冒雨折藤花赠友人,极平常的小事,然言浅意深,读来如清夜于幽窗赏竹影。

水木双行打一生肖,双兰定本打一生肖(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