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白衫有什么意思,买白绣衣指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10:50:58

古代考场

唐德宗时,安史之乱的大劫难过去没多少年,唐帝国人口恢复缓慢,只有大约3000万人。而朝廷对人才的要求是宁缺毋滥,所以规定每年最多录取二十个进士,一百个明经考生。如果达不到这个数字也无所谓。

唐代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总人数,大约维持在三四千人的规模,明经和进士科的考生都有一千人左右。进士的录取率的确不高。

对此,唐朝很早就有一句话流传天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还在考明经的人就称得上“老考生”了,而年过半百还没考取进士的大有人在,属于“年轻人”。

中唐的文化之灿烂人所共知。赶上这个时代的名人太多,比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等。

大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触动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弦。孟郊对求取功名的艰辛体会很深。他三次参加长安会考,四十六岁才进士及第,五十岁才获得微末官职,当了偏远南方的一个小小县尉。如果从孟郊青年时代参加乡试算起,他进士上榜足足花去十七年。

《儒林外史》讲述的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故事并不夸张。

一品白衫有什么意思,买白绣衣指什么意思(5)

范进中举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孟郊考中进士,又等了几年才做官?这就是唐代与其后宋、元等王朝的不同之处,不论你考中进士也好,明经也罢,只是一个代表资历的“出身”。想做官?好,接着考试,去制科报名吧。

唐代废除了秀才科目,但“秀才”这个词语得以流传,被时人用来称呼进士、明经上榜的学霸们。明经的含金量低比起进士大为逊色,比其他的明法、明算之类的又高出不少。原因后面再说

四十多岁的老秀才孟郊做不了官,因为制科也不好考。除了这个途径,秀才们只有通过高官显贵的保举才能谋取官职。常科直接选官的好事儿,只在唐玄宗时期出现过。

孟郊运气还算好的,有很多才华不凡的人终生考不过进士。所以有些人知难而退,干脆放弃考试,不再执着于功名。另一些人则选取相对容易的科目,比如明经。前文提到的诗人元稹就是明经出身。

明经和进士的差别在于仕途。考中进士的学霸前途不可限量,绝大多数宰相都是进士出身。明经出身差了一些,总的来说,仕途远不如进士。而剩下“不入流”的常科,更是没前途。

唐代有这样一种现象,“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进士),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就算做到位极人臣的显赫官位,仍有不小的缺憾。而进士即便还没官职,却美名在外,被时人称作“白衣公卿”或者“一品白衫”。进士前程似锦又有名望,有实力的考生们趋之若鹜。

一品白衫有什么意思,买白绣衣指什么意思(6)

相关图

韩愈当年考进士就是这个原因。他的《答崔立之书》一文说到,“年二十时……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

韩愈二十九岁那年,第四次报考进士,终于上榜。比起他的忘年交、铁哥们孟郊,韩愈很年轻就拿到了这份光荣。接下来韩愈的运气也不太好。他又用了四年的时间,三次报考制科,都弑羽而归。那个可恶的制科叫做博学宏词。

博学宏词科由吏部主试,是制科里的香饽饽。这个科目只招进士,专为解决进士们的工作而设。只要中榜,多数人都能马上得到职务,或者等待补缺。博学宏词科跟进士的考试内容差不多,只是标准不同。

韩愈所作诗文不肯迎合时俗,因而几次三番被淘汰。进士身份虽然荣耀,不能当饭吃。而当时韩愈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问题,“白衣公卿”的滋味并太好。所幸后来有人举荐他做了官。

同样是考进士和博学宏词,韩愈的好友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学霸中的王者。他俩在同一年一次性考过进士,又在博学宏词科名列前茅。不知惊掉了多少人的下巴。

白居易也是只考了一次进士就登榜。后来他和元稹都参加了另一种制科考试,中书判拔萃。这个科目的标准略低,进士和明经及第者都可以报考。白居易和元稹双双过关。

一品白衫有什么意思,买白绣衣指什么意思(7)

元稹《莺莺传》相关画面

我们讲到的这几位名人,唯有元稹走的是“干部速成班”的路子,先明经再制科。虽是明经出身,元稹一度官员亨通,还当过一个月的宰相。

唐朝科举考试的“鄙视链”大概什么样子,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无非就是进士鄙视明经,明经鄙视余下的常科。

我们还以元稹为例,他被一个晚辈诗人鄙视过。

公然鄙视元稹的人叫李贺,他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妇孺皆知。

李贺的才名不小。唐代史料笔记《唐语林》记述,当初李贺还是个小青年,正打算考进士,身为礼部官员的元稹曾去拜访他。谁知李贺不肯相见,对人说元稹不过是明经出身,靠钻营才升了官。元稹大怒,阻挠李贺考进士。因为常科考试归礼部主管。

这件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也许是后人杜撰。李贺还没考上进士,就敢羞辱元稹,有点说不过去。即便是真的,也许是因为李贺人品端方,不喜欢元稹的为人。但这个记载至少说明,唐代科举考试的“鄙视链”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等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