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产量比例
进入80年代,杂交水稻在1980年至1981年小有波折,之后稳步扩展。1985年因为全国范围内政策性的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而受到影响,其余年份都在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比从10%左右提高到了30%以上。从总量上看,这一时期杂交水稻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的总占比达到了12%以上,相当于为1亿多人提供了口粮。
1990年代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产量比例
进入1990年代,杂交水稻的推广迎来了一个高峰,在1995年播种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2089.78万公顷,占比达到67.97%,并在1900万公顷的高位保持了5年时间。但是这一时期,整个稻谷在粮食产量的比例不断下降。
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因为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使得单位产量提升,所以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其他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副食品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就需要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进入1990年代以来,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大幅提升。而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油料作物,还是优秀的青贮饲料,而玉米本身也是畜牧业、家禽养殖业重要的饲料来源。这一点在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结构变化中尤其明显。
1957年至2003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下降,所以稻谷的播种面积下降是历史的必然。而蔬菜、禽类、奶类的消费快速提高。禽类和奶类对饲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明显反应到了玉米的播种面积上。
当我们在讨论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时,不应把目光局限在大米身上。毫不夸张的讲,杂交水稻带来的增产,不仅解决吃得饱的问题,还解决吃得好的问题。
袁隆平在农村调研时,就曾经大力推广“种三产四”——现在用三亩田的水稻就能打出过去四亩田的稻子,节省下来的田地和劳动力可以搞多种经营,种植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