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焖面的家常做法王刚,第一名厨豆角焖面的正宗做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1:51:21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刚、张啸诚

新疆天山有数不清的沟壑,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村庄和大片牧场。当下,天山东部的菜籽沟村,一条雪水融汇而成的小河流淌过整个村庄,两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随着山势掩映在大榆树下,路边的艾蒿、青蒿一株比一株精神,野菜籽花引来阵阵蜂群,清风吹过金黄色的麦田,炊烟中传来驴叫和犬吠声。

2013年前,和很多村庄一样,菜籽沟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近一半人搬进了城,剩下一半房子没人住。随着《一个人的村庄》的作者刘亮程等一批艺术家入住,让这个村庄焕发新生。

豆角焖面的家常做法王刚,第一名厨豆角焖面的正宗做法(1)

鸟瞰菜籽沟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啸诚摄

在乡村耕读传承

从乌鲁木齐沿着G7京新高速公路向东北方向出发,就能抵达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今年雨水多,沿路的小麦、鹰嘴豆、玉米,甚至野草都比往年长得更茂盛。

菜籽沟村冬天暖和,春夏雨水充足,肥沃的坡地适合粮食生长。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祖上多是清末民初迁来的甘、陕农民。因为农田多是陡坡上的旱田,马拉犁、手撒种、镰刀收割、木轱辘车、手工打麦场等传统农耕方式在菜籽沟依旧保留完整。

2013年冬天,刘亮程等一行人来到菜籽沟村。在这里,他们看到“汉式廊坊建筑,木梁柱,木门窗,土坯或干打垒的墙,长着老果树的宅院,这三家那两户地散落在沟里”,刘亮程说,“整个村庄像一桩突然浮现在眼前的陈年往事。我们沿路一户一户地看,每个院子都像旧时光里的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

当时,一行人遇上一户人家拆房子。院墙已经推倒,一辆大卡车停在院子里,几个人站在房上掀盖顶,瓦檐、油毛毡、泥皮、麦草和苇子,一层层掀下来,房顶渐渐露天,圆木结构的担子、梁、椽子整齐地暴露出来,还有砌入土墙的木框架。一个百年老宅院只剩下几堵破土墙和一地的烂泥皮土块。房子拆掉,把木头卖给了木头贩子。这个原本有400多户的村庄,当年只剩下200来户,留下来的大多是劳作困难的老人。

刘亮程连夜给木垒县起草了一个方案,抢救性地收购保护一批村民要卖的老民宅,动员艺术家来认领这些老院子做工作室,把这个行将荒弃的古村落改造成一个艺术家村落。方案得到木垒县的肯定和支持。在乡政府和村委会配合下,工作室用一个冬天时间,收购了很多老院子。

豆角焖面的家常做法王刚,第一名厨豆角焖面的正宗做法(2)

作家刘亮程在菜籽沟村中创办了“木垒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啸诚摄

收购的最大一个院子是村里的老学校,占地40亩,有4排砖木结构教室,废弃后当了十多年羊圈。他们从教室的厚厚羊粪中清理出讲台、水泥地面,修整好塌了的房顶,换掉破损的门窗,在杂草中找到以前的石板小路。一个破败多年的老学校,被他们改造成菜籽沟的文化中心——木垒书院。虽说改造,但主体建筑保留下来,甚至校园的铁栅栏门也没怎么变。

有人好奇,艺术家来农村干什么?“耕读”是刘亮程给出的答案。记者刚进木垒书院,看到刘亮程戴着草帽,扛着一根长条木头,准备和志愿者搭一个鸡窝。

豆角焖面的家常做法王刚,第一名厨豆角焖面的正宗做法(3)

刘亮程(右)和志愿者李红成在木垒书院搭建鸡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刚摄

刘亮程的朋友——画家卢野也是最早来菜籽沟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试装》《红土坡》《季节·偶然的日影》,国画《远逝的岁月》《漠野的风》等多幅作品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他在菜籽沟的家,布置得比“农民”刘亮程家中更为精致。他保留加固了原来的老房子,又修了一个二层楼。新房中有一间大画室,是他现在创作最多的地方。

豆角焖面的家常做法王刚,第一名厨豆角焖面的正宗做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