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刘墉之所以有如此表现,乃系其才能疏浅、资质平庸的必然结果。
我们来看下刘墉于地方任职时的具体表现:1、《诸城县志》对刘墉有着“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的积极评价;2、安徽、江苏学政任上,刘墉被时人评价为“严肃峻厉,人多畏惮”;3、江宁知府任上,更是通过“刘公案”一举奠定自己贤能官吏的历史地位。
升任湖南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以后,刘墉的具体才干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执政湖南期间,刘墉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尤其在国库钱粮、基础建设方面的政绩得到了湖南官民甚至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湖南通志》对时任湖南巡抚的刘墉,有过如此评价: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由此可见,刘墉绝非资质平庸,绝非躲在其父刘统勋羽翼之下的无能之辈。
也有人认为,在乾隆皇帝“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要求下,刘墉只能中庸为官。
作为清朝全盛状态的帝王,乾隆皇帝认为在自己治理下的大清王朝“纲纪整肃,无名臣,更无奸臣”。乾隆皇帝此言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将一切历史功绩和百姓拥戴全都归于自己的圣意,将所有的荣誉和功劳都集于己身。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乾隆皇帝不允许“德政碑”、“万民伞”等情况出现;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因为只有昏君治下才会出现让百姓拥戴的名臣。
集齐“十全武功”以后,乾隆皇帝的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的他更不需要名臣,只需要像和珅一样俯首帖耳、只懂听话执行的奴才。在如此帝王手下为臣,也就不难理解刘墉的“虚与委蛇、模棱两可”。但是,根据刘墉在京官任上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甚至连忠心办事、认真完成本职工作都没做到。更何况,乾隆皇帝对刘墉的数次训斥也能说明,此时的刘墉甚至连个“听话的奴才”都做的不合格。
更有人认为,刘墉固然有着消极从政的一面,但其毕竟清廉,毕竟洁身自好,应该属于“好官”。
不可否认,“上自王公,下至舆珅,莫不侧目唾骂”、“结党营私,道路侧目,朝士莫敢撄其锋者”的和珅绝对算不上“好官”,但其在担任朝廷首脑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却充分保证了朝廷的正常运转、财政的良性循环、官吏的有效管理甚至是国家基础建设的平稳推进。大清王朝能够在乾隆皇帝如此败家的情况下,还能让国库长时间保持六千万两存银,和珅绝对功不可没。
相比较于和珅,时任左都御史的刘墉,没能认真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负责科举考试这等重要工作时,甚至出现了严重失职、渎职的表现;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刘墉放任和珅对官员任免的干涉,这又是何等可恨表现。刘墉是清正廉洁,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其父刘统勋的衣钵,但其身居高位却毫无作为,甚至失职、渎职,给朝廷、官员、学子、百姓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之大,不可估量。
和珅剧照
和结党营私、擅权纳贿但却能忠心办差、认真负责的和珅相比,“清廉但不作为”的刘墉,或许才是真正的可恨之人!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六》、《清史稿·列传八十九》、《清实录·高宗实录》、《啸亭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