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影视形象
如果刘墉真的是个罗锅,不但进不了内阁,就是科举这关都过不了,早就给刷下来了。
关于刘墉被称为“刘罗锅”,有两个传播较广的来源。
一是,刘墉有一天上楼,皇上看着刘墉弓身爬楼梯的样子很可笑,就出了个谜:“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罗锅”。皇上大笑,说: “你就是罗锅!”刘墉马上说:“谢主隆恩!”因为皇上的金口玉言,从此刘墉不罗锅也得称罗锅了。
二是,嘉庆皇帝曾经于朝堂公开称呼刘墉为“刘驼子”,也被很多人当成了刘墉是罗锅的证据之一。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的时候,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此时的刘墉已经76岁高龄。如此高龄的老人,于朝堂站立,还能挺直腰杆、精神抖擞吗?
也就是说,嘉庆皇帝对其“刘驼子”的称呼不能当成刘墉罗锅的证据。
另外,1958年,考古专家在开展对刘墉墓发掘的时候,发现了刘墉的尸骨。通过观察刘墉的尸骨,专家惊奇地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在1米9左右,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至于刘墉为什么会驼背,就要考量一下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了,据考证,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点。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大臣站在一个一米六高的皇帝身边,应该怎么办?
仰首挺胸,让皇帝仰视吗?
当然不行!
为了给足两位皇帝面子,刘墉也只能“弯下腰来”侍奉。

关于刘墉和和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从官职和年龄两方面入手。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和珅比刘墉整整小了30岁。
当然年龄的差距,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据《清史稿·列传八十九》的记载,我们来看下刘墉的仕途升迁情况:
乾隆十六年,刘墉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此乃刘墉仕途之起点。
乾隆二十年,刘墉受其父刘统勋牵连,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担任安徽学政;
乾隆二十四年,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调任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因罪发配;
乾隆三十四年,因其父影响,被调任江宁知府;
乾隆三十七年,调任陕西按察使;
乾隆四十一年,调任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乾隆四十五年,调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被罢免协办大学士职务;
嘉庆二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四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也就是说,除了嘉庆四年,嘉庆皇帝亲派刘墉“办理”和珅案以外,刘墉也只在乾隆四十一年,担任内阁学士期间和乾隆四十六年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有可能和和珅之间发生对抗。
我们再来看下在此期间,和珅是一个什么状态: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记载:
四十年,直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次年,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骎骎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也就是说,刘墉担任内阁学士的时候,和珅已经成为军机大臣,并且掌握着步军统领衙门,已经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了。
“内阁学士”是干嘛的?
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下的协助公务处理官员,掌握着参与重要政务的权力。但是,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朝政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而且,在乾隆朝时期,内阁学士有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力,完全由乾隆皇帝指定。很明显,刚刚因为“朝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才调任的刘墉并不在参与政事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刘墉根本没资格、没实力也没有任何的权限和和珅斗。

再来看下刘墉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和和珅之间的关系。
《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记载:
左都御史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祭祀、朝会、经筵、临雍,执法纠不如仪者。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墉才真正拥有了弹劾和珅、和和珅对抗的光明正大之理由和权限。
但是,此期间,刘墉和和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发生冲突了吗?
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营私舞弊”案的爆发,就能说明一切!
山东巡抚国泰出身满洲镶白旗,拥有与爱新觉罗皇族联姻的名门大姓,富察氏。除了出身硬,国泰在乾隆朝的后台更硬,他的父亲富察·文绶是乾隆很器重的封疆大吏,曾任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他的一个侄女是乾隆很宠幸的妃子。
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山东巡抚后,与前大学士于敏中之弟布政使于易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贪纵营松,征赂诸州县”。没几年,闹得各州县全部亏空。
乾隆四十七年,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得无厌,乾隆帝派和珅、刘墉与钱沣 一起审办此案。
对于当时和珅和国泰之间的亲密关系,乾隆皇帝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对于国泰这位皇亲国戚的包庇念头,也是非常明显的!
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