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年的*盘研究到P2P盛行时的项目尽调,直到最近几年针对区块链项目,尤其是数字货币的研究,接触了太多的被骗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韭菜”,各种所谓投资失败,跳楼的,卧轨的悲情故事天天都在上演,从最开始对他们心怀同情,到现在,说实话,我几乎已经不再同情任何一个被割的韭菜了!
前些年,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戏谑之语::屌丝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豪死于信托,寡头死于野心。这些年来,国家倡导金融创新,结果,各种妖魔鬼怪轮番上阵,各种概念层出不穷。然而,无论套路怎么变,所有的金融骗局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5000多家P2P公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门槛更低的数字货币的资金盘!
在接受投资机构的委托对数百个区块链项目进行尽调的工作中,我们用各种手段(包括明面上的调研、数据分析和暗中的商业间谍、技术入侵等)去获取了项目方背后的很多见不得光的内幕,最后无奈的发现,很多资金盘项目之所以能成功,不是项目本身设计得多么天衣无缝,而是充分利用了目标用户的认知缺陷!
作为不小心成为的“头条币圈打假第一人”,我在接触到的各种委托调查的项目中,我们的团队发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
1、各种资金盘(广义的资金盘)所选择的目标用户,普遍都是学历低下的底层人群。比如各种手机挖矿项目的用户,62%以上是初中学历水平,28%是高中或职业高中、中专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只有10%左右。这样的学历结构决定了这类目标人群对区块链的认知能力是根本不足以了解到这个行业的真实价值和风险所在的。
2、各种资金盘几乎都存在*传播的模式,并且,都会以尽量简单的操作方式去满足这个层次的用户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PI币的24小时打卡签到模式,充满满足了用户用最简单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暴富的扭曲心理。虽然,我们一再指出,PI就是一个国人设计的毫无技术价值的空气盘,国外的同行也去PI 的所谓的工作地址实地考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但是,PI依靠各种浮夸的画饼能力(联合国大会认可的数字货币,国家发改委认可的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虚假的宣传),成功套取了1100多万(宣传3300万,实际有效访问IP大约1100万,实际活跃率更低)用户的信任。
3、现在的资金盘已经从早期的完全虚假项目进化到真实的上链发布,有看上去配套的应用场景等真假难辨的阶段了。其中,得益于币安链上发布项目的低门槛,各种虚假资金盘蜂拥而至。5-10万元就可以搭建起来一个所谓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更是让一些资金盘左右发币,右手开交易所,左右开弓割韭菜,快速实现人生巅峰--当然,代价是众多的韭菜们,跌入人生的谷底!
然而,即便在不断地呼吁警惕资金盘的风险,但是,真心佩服韭菜们的心理认知。无论我们事先怎么告诉他,某个项目存在风险,但是,绝大多数资金盘的拥趸就是选择性失明,对于有理有据的证据,就是视而不见。
我们预警了盘古社区的套路,但是很多韭菜宁肯选择最后的跳楼,也不选择事先听取我们的建议!
我们预警了KOT的套路,但是,韭菜依旧坚定地选择相信他们的选择。
我们告诉他们PI就是一个屁,根本就是中心化的盘子,我们发编译了他的app,甚至在早期入侵了他们在东南亚的服务器(为了给投资机构确凿的证据),但是,pi的信徒们根本不愿意听--毕竟,他们还没有被正式收割。虽然,暗网里面,充斥着来自PI项目方用KYC套取的私人信息,不过,几乎就没有几个PI的信徒有能力去登录暗网,所以,他们依然不会相信的。
我们还预警了所谓的中本聪币,就是一个国人的空气币,我们甚至安排同事潜入到了他们的项目操盘团队,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毕竟,他们还没有被收割吧。
经历多了,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大多数人的财富不是靠努力得来了,而是靠运气得到了。所以,早晚会靠运气再输掉。或许,把韭菜们原本无力管理、不配支配的财富收割并汇聚到到一起,没准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呢:)
最后,还是想忍不住再说两句,真正的数字货币的WK,目前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全球范围内,只存在着三种证明机制,其中,最成功的比特币采取的是PoW工作量机制,即依赖于设备的CPU或GPU的算力大小来获得哈希运算结果的奖励,其次,则是正在试图测试转变证明机制的以太坊所推崇的PoS以及相关变种的权益证明机制,这个机制虽然不消耗设备的算力,但是,因为需要采取质押挖矿,因此,最终变成了很多资金盘非法集资的套路,属于典型的坏和尚念歪经!不过,人性或许向来就是如此!另外还有一种证明机制,是去年刚刚出现的PoSA机制,即社交行为证明机制-PoSA证明机制的WK,是由一家法国和新加坡团队联合开发的基于匿名安全性最高的门罗协议的Libre链所率先采取的,成功解决了用手机WK的弊端,同时规避了质押WK的金融风险。至于最终效果如何,我们审慎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