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部份
1.《春》 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文本研读
(一)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体裁),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重点语句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作用)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闹”字拟人化,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9.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10.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赞美了春天的新生,娇美,活力。这三个比喻句排列有序,不能颠倒,形象的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同时这个结尾概括了五幅春景图的含义,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 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文本研读(一)中心思想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二)重点语句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以人的动作行为,写出了老城的暖和安适,照应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阳光下的小山、老城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了对冬天的济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落了小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小雪比成一朵白花,写出了矮松秀美的姿态、颜色,及雪小的特点,突出了小山的秀气、照应“妙”字,暗合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薄雪覆盖下小山的景物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了对冬天的济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薄雪和杂草比作山的“花衣”,同时赋予山以人的动作行为,写出了薄雪覆盖下小山的秀气、照应“妙”字,暗合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薄雪覆盖下小山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了对冬天的济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小雪以少女的神态、心理,写出了夕阳下薄雪的柔美的色彩和娇羞的情态,借以烘托小山的秀美,照应“妙”字,“微微”、“粉色”等词暗合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薄雪以及薄雪覆盖下小山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了对冬天的济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带有拟人的意味,使小山带有人的动作和情态,写出城外小山的恬静悠闲安适的特点,照应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6.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不忍得”赋予水、垂柳以人的情感、动作、心理和姿态,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澄清、温暖、碧绿、充满了生机,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7.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运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济南的水和天比作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澄清、天空的清亮、空灵,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水的喜爱之情。
(三)问题探究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词语回答)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2、“济南是没有风声的”这句话中的“声”字可以去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不可以。②因为写济南没有风不符合事实,说“没有风声”,意思是说风很小,符合实际情况。语言要有分寸感,要尽量准确。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⑴内容作用:交待本段主要内容:薄雪覆盖下的小山⑵结构作用: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字承接上文,引起下文。②“妙”字总领本段内容。③“小”字既照应小山的“秀气”,突出本段景物的“妙”,又点出济南冬天“温晴”这一总特点。5、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③城外的远山 ——淡雅6、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暖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绿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清(按照空间顺序,由下到上,由局部到整体。)7、文章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何作用?⑴内容作用:作者热爱济南的冬天的,也热爱济南这块宝地,更表达了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爱。⑵结构作用:结尾点题,照应题目,又与第一段的“宝地”遥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二、字词残疾 焦躁不安 憎(zēng)狠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shì)弄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chuāng)伤词语解释:1.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2.整宿:整夜,整个晚上。3.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4.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文本研读(一)中心思想《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二)重点语句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3.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三)问题探究1.“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2.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赏析。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6.《散步》 莫怀戚 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问题探究1.请找出文章第④段中描写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动作的叠词,想一想,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④段中的“慢慢”和“稳稳”,体现了母子之间的关爱和呵护以及“我”和妻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文章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请用横线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烘托了我们一家和谐美好的亲情。3.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4.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5.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四、语言的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字词解释①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②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三、问题探究1.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乐在三处: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3.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4.第2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5.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拟人(低唱、弹琴)、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6.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7.赏析第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碧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肥胖: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牵连不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8.“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是本段的中心句,总括百草园的特点。9.“人远远地牵着……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的 “罩”字能否改为“盖”字?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10.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11.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12.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我”对他的态度如何?①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②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③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④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我”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12.纪念白求恩 *一、字词(一)注音派遣(qiǎn ) 狭隘(ài ) 满腔热忱(chén ) 拈轻怕重(niān ) 以身殉职(xùn ) 鄙视(bǐ ) 晋察冀(jì)(二)词语解释①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②热忱:热情。忱,情意。③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④麻木不仁:本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⑤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二、文本研读(一)主要内容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中心论点)。此外文章还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二)重点语句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2.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三)问题探究1.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2. 文中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什么是国际主义,并作为本段分论点的道理论据;引用列宁阐释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从而精辟地证明了白求恩同志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十分有说服力。
13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 (一)注音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huó)磨(二)词语解释①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②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③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文本探究(一)主要内容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并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二)问题探究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3.“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4.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①“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②“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5.概括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积极乐观,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
16猫 郑振铎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字词(一)字音污涩(sè) 怂恿(sŏng yŏng) 蜷(quán)伏 惩戒(chéng jiè) 怅(chàng )然 妄(wàng)下断语 (二)字词解释①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②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三、文本研究(一)主要内容(二)文章启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问题探究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2、本文为什么要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和不活泼?为下文写我误解猫吃了鸟设伏笔,同时也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做了铺垫。3、把“畏罪潜逃”改为“逃跑”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畏罪潜逃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明了猫知道吃了黄鸟,犯了错误而逃跑。而“逃走”则表达的意思比较平淡,不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所以用“似乎”一词。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6、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后来,猫死了,因此,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8、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19.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一、作者介绍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二、文本探究(一)中心思想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围绕着“骗”,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二)问题探究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身之祸。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特性”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6、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因为什么而快乐?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20.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一、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二)创作背景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二、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并借此诗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二)问题探究1、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样一幅图景?是温馨而美好的,天街上的人们悠闲而和乐,自由自在,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主旨是什么?结合背景诗人面对的是黑暗的旧中国,因此他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天上的街市是理想中的神奇世界,诗人的感悟是现实社会的,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3、天上的街市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诗人却反复运用“定然”、“定能够”、“一定”等词语,表示极为肯定的语气,这和想象是否矛盾?简述理由。不矛盾。因为用定然”“一定能够”等这些极其肯定的词语,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4、那“朵”流星用“朵”字有什么好处?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突出了流星像花一般的灿烂美丽。5、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借想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6、第一节中“闪”字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 “点” 很有表现力,街灯是在黑暗中亮起来的,是人们使它亮起来的,所以用“点”表现它的出现。“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