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据地横行霸道的国军的还乡团
当时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在一年自卫反击作战后有多艰难呢?
当时刘邓进入大别山后,留守在晋冀鲁豫的滕代远说到“物资损失亦重。群众悲观失望,唉声叹气;民兵消极动摇,普遍发生携械投敌事件。”
敌人在进入晋冀鲁豫后,残暴本性就显露了出来,在太岳地区奸淫掳掠,抓丁征粮,无恶不作。不要说当地的农民遭殃,就连一些被分了田地的土地财主也是遭殃。安阳观台的一个财主,在土改后我军给他留了8亩地生活,但国军来到后,却给他派了20万元的款,结果这个财主自尽而亡。汲县一个财主的女儿被国军士兵玷污而亡,而跪在地上的财主还在求饶说:“我是财主,和国军是一家人呀。”……
国军还乡团有多狠,看胡汉三就知道
在转移到外线作战的动员会上,邓公也严肃地说道:
"拿冀鲁豫来说,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对此刘帅也补充说道:
“内线作战搞得民穷财尽,人力、物力、财力(困乏)都要求我们出去,出去就变了。兵源有安徽、河南、苏北的兵源,饷源我们到中原展开,建立了政权,开展了游击战争,把他们的票子赶走了。破坏了敌人的军需,使敌人的财政没有办法,而我们有了办法。”
外线作战过程中的刘邓
国军占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经济制裁也是重要原因。
在解放战争初期,双方贸易还能往来,晋冀鲁豫的棉花和麻花,这些物资都是畅销品,但这些都是以法币为结算条件。但在1946年末,国民政府爆发金融危机,法币贬值,我边区经济大受影响。货品销售不出去,就算人民支持我军,但也苦于无米之炊。工人工资也变高了,高工资政策,致使商业经营者积极性大为降低,导致了工厂、商店关门歇业,整个边区的经济接近瘫痪。
经济危机下,困难的解放区群众
虽然邓公等人也在推行新的政策来恢复根据地的经济,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确保根据地有一个安全和平稳的环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军突击到外线作战势在必行。
雨田君说正如主席说的那样“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从国统区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区不受破坏,刘邓大军从内线转移到外线作战,不仅可以保护解放区,同时也消耗国军潜力。”这样一正一反,正是我军贯彻战略反攻的重要一环。
而历史也证明,千里跃进大别山,无疑是我军解放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 The end—
参考文献
1、《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郭秀芬
2、《邓公传:1904-1974》中央文献研究室
3、《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刘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