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地区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对此非常紧张,对于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立足生根或者干脆再次渡江南下越过大巴山进入四川非常害怕,不惜从把本来想用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军的部队抽调,在 1947年11月专门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对刘邓大军实施重点进攻。
此时刘邓大军就像是“一根锋利的楔子”,狠狠刺进了敌人的心脏腹部,成功的吸引了蒋介石政府的“重点关注”,对于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刘邓大军策应和* 、粟裕等人的反“围剿”下,可以说已经是彻底*。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可以说已经全部达成了党中央制定这次计划的初衷。
但是这些年,随着一些人对党史资料的不断挖掘和研究,根据片面的信息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提出了怀疑,认为党中央指挥的这次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其实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败笔”,是一个不成功的无意义的大兵团机动。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说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在1947年6月之前,刘邓大军还在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之时,刘邓大军依托根明根据地牢固的人民基础,扩大了*军的数量,达到了十几万之多,武器装备也非常不俗 ,部队非常善于打运动歼灭战,发起了数次对国民党的战役,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战果,在*和刘伯承的得当指挥下完全有能力独自发起对国民党集团的大规模战役。
但自从开始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后,一路被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围追堵截,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坦克追袭,在经过泥泞不堪的黄泛区时更是丢掉了大部分的重武器装备,及过了最后的汝河防线时,部队从原来的十几万人减员到了不到6万人,可谓战力大损,基本失去了自主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能力,只能打小打小闹的战斗 ,成为了一个只能配合友军协同作战才能参与到大战的“配角”。
刘邓领导的*军也成为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队中唯一一支战斗力没有提高反而大幅下滑的战斗部队。
最直观的看刘邓大军战斗力下降的案例我们可以在淮海战役中有所了解。
1948年11月,中央军委为了使南下作战没有负担,扫清共产党军队大规模南下解放中国南方的障碍,决定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刘邓率领的中原*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兵团开始时也无力吃掉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后来在华东*军多个纵队的配合和牵制下,他们才勉强完成了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
整个淮海战役中,本来就以围歼国民党有生战斗力量为主的情况下,刘邓大军的歼敌数量也只占到整个战役歼敌数量的五分之一,基本算是给粟裕的华东*军打了下手。
根据此方面的资料,一些人片面的认为刘邓大军实际上在跃进大别山之后以及被国民党打残,还认为如果刘邓大军继续留在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保留着强大的战斗力,与粟裕领导的华东*军、和陈赓、谢富治兵团互相配合,形成互为支持的三角态势,能快速的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更有助于全国的解放战争形势,可能更快解放全中国。
并举例说,*后来想让粟裕的华东*军做第二次千里跃进机动,被粟裕驳回,这才做出了打淮海战役的决定,这就说明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机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失败的战略决策”。
但事实真的是如这些人所说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付出的代价和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值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些人犯了一个致命的军事常识错误,就是不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目光短浅又不结合实际去看党中央决定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时面临的困境和长远的意图。
首先从中共解放区面临的短期现实军事斗战上看刘邓大军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必要性。
本文前面已经介绍过,在刘邓大军实行战略机动以前,蒋介石改变了对中共军队的进攻策略,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为主要针对陕北中央所在地的苏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这两个解放区的压力非常大。
要知道这时候虽然已经到了1947年 ,但如果排除国民党政府的人事腐败无能因素,在总体实力上国民党军队还是占优势的。
这样的重点进攻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持续时间长,解放区的中共部队人员和物资被大量消耗,那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苏区和当时中共掌握的实力最强的山东解放区的*军将处于极度危险的处境。
所以党中央迫切希望“走一步活旗”打乱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策略,减轻陕北和山东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