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正好处于陕北和山东之间,且也对国民党有足够吸引力,“围魏救赵”的“一步活棋”重任只能落在了刘邓大军身上。
事实也证明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步“活棋”的正确性,刘邓大军的行动成功策应了陕北和山东地区的战斗,打乱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部署,粉碎了他们的计划,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为何当时*和刘伯承明知道困难重重仍然坚持执行党中央命令的主要原因。
从这方面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当时形势逼迫使然。
其次从全国长远的军事战略上考虑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调集重兵发动对共产党中原地区的进攻开始,宣布了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对实行反动、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来说,现在更要命就是刘邓大军进入中原地区后形成的敌我双方的攻防易位的战略大形势的变化。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前,党中央*领导的共产党部队主要还是在各自的解放区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性质的作战,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内线作战,对于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威胁性还很小,国内的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也就让国民党有持续对中共军队进行“围剿”的本钱,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此消彼长之下,对于把解放全中国为己任的共产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继续坚守根据地,不能打出去解放更多地区,那共产党部队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对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构成威胁,将毫无意义。
所以必须从根据地打出去,将战争更多的引向国统区,积极主动的大量消耗和歼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有生力量成为了党中央和*必须考虑的事情。
当时,由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顺利实施,中原地区的国共双方实力发生逆转。
陈谢大军开始主出击,他们在军事战斗上斩获颇丰,他们南渡黄河,挺进到豫西地区,而后截断陇海铁路大动脉,对洛阳和郑州形成直接威胁,并派兵沿着平汉铁路南推。
而粟裕领导的部队主力分成五路作战,进入豫皖平原 ,和刘邓大军成品字形在中原大地上驰骋,四个月间共歼灭敌人19.5万人,吸引和调动了 国民党的全部兵力中160个旅中的90个旅围攻自己彻底,让国内其他解放区的*军有了充足的兵力实行积极的向外战略,主动的进攻国统区的国民党反动派。
这次行动改变了以往解放军内线作战的防守型态势,对于改变全中国的战局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对于后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淮海战役也奠定了基础。
而如果没有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的战略,不能形成品字形的互为依托的进攻阵势,这样的“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绝难实现,只是依靠陈谢军团和粟裕军团,弄不好,还有被国民党反戈一击的危险,那也谈不上后来的淮海战役胜利了。
其实*对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苦难早有预测,他在给刘邓的电报中说:
“……如此,则全局可能起变化。……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需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从这方面看,党中央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让全国解放战争局势变化,加快了全国解放的快速实现。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一些人忽略的一点,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大军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起战局变化之策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解放军面临严重的军费和给养问题,通俗点来说,也就是常年在解放区进行内线战斗,解放军物资消耗巨大,快没饭吃了。
这可以从当时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的回忆中发现端倪: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战斗,打过来 ,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打仗……。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没饭吃是打不了仗的。”
其实,不仅是晋冀鲁豫解放区面临没饭吃的困难,其他的解放区和根据地亦是或多或少的面临如此困境。
国民党围绕解放区进行了连年的战争,对于中共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都是一场严重的消耗遭难,解放区的经济逐渐供应不了军队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