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损失情况,挺进大别山是否正确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1:21:00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最富有战略创造性的战例,没有之一。自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行军以来,关于这场伟大战役的深刻含义,历经73年,仍然具有学习借鉴之意义。

一、内线危机:急需攻出外线

自1946年7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进攻以来,我军在全国各大战略区坚决予以反击,到1947年6月将近一年时间,歼灭蒋军机动兵力112万余,粉碎了蒋介石狂妄的全面进攻,迫使其转入重点进攻。

但现实局面仍然很严峻。

挺进大别山损失情况,挺进大别山是否正确(1)

中原解放区几乎全部沦陷不说,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都遇到了严重危机,根据地损失了80%。华东方面,江苏、安徽两省的解放区几乎全部丢失,粟裕虽然指挥部队打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干净利落的大仗,但国军重点进攻的兵力仍然居于优势,鲁中、沂蒙一带解放区不断被敌人袭扰、攻占,华东解放军战略回旋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华野还在临朐南麻打了两场消耗仗,局面越来越不利。

陕北方面,1947年3月,胡宗南纠合西北二马,集结30多万人发动重点进攻,我军主动退出革命圣地延安,陕甘宁边区大部沦入敌手。陕北粮食产量剧减,根据地支撑作战的能力越来越弱。

当时中央机关转战于陕北山区,粮食一度都接济不上。担负作战任务的西北*军,主力部队有时都吃不上饭,只能以喂马的黑豆充饥。西野主力只有2万多人,却要对抗15倍之多的敌军,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打仗、消耗都不怕,怕的是无根据地作战。我军难以在短期内打破敌之攻势,如果任由蒋军肆虐于解放区根据地,我军将一点点丧失元气,战胜敌人的周期将大大延长。

基于这些考虑,中央作出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策。这个决策的实质在于,将我军主力打到外线,即转入蒋管区作战,使我解放区缓解压力,恢复造血能力。

二、刘邓大军付出沉重代价

挺进大别山的主力军队,是晋冀鲁豫*军,该*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任政委,故而称呼该军多以“刘邓大军”代替。

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一带,总兵力达42万人。其中主力*军约28万人,军区地方武装14万人。当时的实力,在东北、华东、西北、晋察冀、晋冀鲁豫五大战略区的部队中,排名第一。

挺进大别山损失情况,挺进大别山是否正确(2)

刘邓首长在长期与日寇作战和解放战争中,以高超的指挥艺术闻名于世,刘伯承被国民党军誉为“共军头号悍将”。

当时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已经建立起十分稳固的根据地,拥有强大的力量。

而挺进大别山的作战行动,要远离后方进行无依托作战,中央考虑再三,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牵制敌人兵力的战略效果,终于忍痛让刘邓大军前出大别山,进行代价高昂的远征作战。

1947年8月,刘邓首长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服从意识,率晋冀鲁豫*军主力12.4万人,在鲁西南一带渡黄河南下。

鲁西南战役中,蒋军隐约察觉到刘邓南下的意图,集中主力在菏泽一带拼死堵截,刘邓大军苦战28天,付出伤亡1.3万人的代价,成功渡过黄河,顺利进入河南,从此开启千里南下的征途。

蒋军集结了23个旅约20万人兵力一路尾追,刘邓大军一边应付敌人,一边急行军穿越黄泛区、沙河、汝河、淮河等重重自然阻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大军不得不含泪将重炮、大炮丢在沿途,一路轻装前进。

挺进大别山损失情况,挺进大别山是否正确(3)

后来中野攻坚能力不足,与挺进大别山途中重武器丢失过多有着直接关系。

但困难不止于这个。

部队进入大别山区后,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大别山区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粮食补给、弹药补给、被装保障、伤员安置都成了大问题,以往我军熟悉的靠歼灭敌人来补充自己的模式也不再奏效,原因是兵力居于劣势,又找不到集中歼灭大股敌人的战机。越是打不了歼灭战,越得不到缴获补充,部队战斗力越弱,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国军方面,除了从河南一路尾追而来的蒋军,驻守武汉的白崇禧,也屡屡调集兵力向大别山区进攻,企图全歼刘伯承于山中。

种种艰难情形,造成了刘邓大军的严重减员。

刘邓起初带到大别山的部队12.4万人,后续新成立的中原*军、华东*军又陆续派去约2万人,挺进大别山总兵力达到14万多人。但仅仅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刘邓大军减员至不足7万人。

减员的主要原因,一是战斗伤亡;二是伤病员被反动民团*害、掉队;三是逃亡,特别是在晋冀鲁豫新征集的兵员,以及从俘虏中补充的“解放战士”,还没有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工作,遇到困难便开小差逃跑。

在东野、华野甚至处境困难的西野,都在战争中不断充实和壮大的同时,刘邓大军却从头号主力的位置,不断降低、削弱,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但刘邓大军仍然坚决遵守中央命令,顾全大局坚持留在大别山一带斗争,以自身巨大的牺牲,为解放战争大局贡献力量。

三、国军深度恐慌

中央也不会只让刘邓大军苦撑危局。

在刘邓南进的同时,中央又令华野将主力分为东、西兵团,陈毅、粟裕亲率西兵团18万人,进入鲁西南、豫东、豫中一带作战。先后取得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等重大胜利。同时,华野主力紧紧咬住蒋军南下追击刘邓大军的部队,为刘邓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

陈赓率晋冀鲁豫8万余人,从晋南强渡黄河,攻入中原,在豫西一带机动作战。后来陈谢兵团与华野西兵团在河南相互协调作战,使我中野、华野两大主力联系愈加紧密。

三路大军近40万人,在中原腹地呈“品”字形发动战略进攻,有力形成了外线作战的态势,逼迫蒋军不得不将兵力收缩。

国民党方面对刘邓挺进大别山惊恐万分。

要知道,国军刚刚相继进行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连延安都被胡宗南夺走,刚刚还感觉良好,认为消灭共军指日可待,谁成想,刘邓主力居然一夜间打进大别山,逼近国统区腹心地带,这叫什么事儿!

大别山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北接中原腹地,南连江汉平原,西可威胁襄阳、武汉,东可出皖南入长江,直逼南京。

而襄汉地带,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枢纽之地。三国时,曹操率兵南征,襄阳是其南进基地。羊祜坐镇荆州襄阳郡,经略东南,最终为西晋灭吴作出重要贡献。南北朝时,北魏数次发动对南朝的进攻,均以襄阳、荆州为主攻目标。隋灭南陈一统天下时,秦王杨俊率数十万大军卡住襄阳、荆州,割断了长江首尾联系,逼的陈朝军队各自为战最终被各个击破。其后蒙元攻宋,在襄阳鏖战数年,南宋之亡,以襄阳失守为其关键。

所以,国民党方面一听说大别山被刘邓占据,内部一片恐慌,武汉吃紧、长江吃紧的消息传遍长江上下。蒋介石虽然明面上没怎么表过态,但也授意南京警备司令部,每晚9时后将南京江南戒严。

武汉方面更是一夕数惊,武汉行营主任程潜紧急召募兵员,组建“义勇警察总队”,声称要保卫大武汉。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刘伯承的大规模长袭安徽、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军事情况已呈恶化,中国首都和各地沮丧失望现象日益加重,照这个速度演变下去,很难设想局势还能维持多久。

四、中原不战而定

从直接损失来看,我刘邓大军固然账面数字下降很多,但是付出的代价不是白白付出的。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局面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发生逆转。

1946年,受国民党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丧失殆尽。但1947年下半年以来,三路大军进入中原,一边与敌主力作战,一边攻城掠地,重新在河南恢复解放区和根据地。

挺进大别山损失情况,挺进大别山是否正确(4)

蒋军在华中、华南的兵力——主要是华中,江南国军几乎全部抽调到了长江以北,160多个旅之中的90多个旅,都被吸引到中原,这极大减轻了西北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压力。

建设根据地、建立解放区是我军的拿手好戏,短短大半年时间,中原建立了广大的、连成一片的解放区,中原4500万人口已有2000多万人口被解放。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情况的好转,意味着解放战争整个形势的全面好转。

最直接的效果是,西北*军得以恢复和壮大,从2万多人的弱小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华东战场上,敌两大主力邱清泉、黄伯韬所部被断吸引、南撤至黄淮以南,山东只剩济南、兖州、青岛等几大要点被敌控制,华野已经具备了发动战略进攻的条件。

这一切胜利的取得,一方面是中央决策高屋建瓴,切中解放战争敌我对峙形势的要害。另一方面,则是刘邓首长杰出的指挥艺术,在困境中坚持战斗,与数倍于我的强大敌人坚持斗争。第三,则是刘邓大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克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强大的执行力完成了中央的战略部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