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挺进大别山人物名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1:16:55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的拉开,我军是通过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河南西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粟裕率的华东*军挺进鲁西南呈品字型三箭齐发的形式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

笔者注意到,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多年来基本上就停留在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那就是它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笔者在此有个疑问,这样的形象比喻能否进一步展开呢?带者这个疑问,笔者下意识地留意了相关方面的一些文章内容,并归纳成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此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从整体战略角度上分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属于从解放前反攻到了国统区,这样的反攻无疑是必要的。考虑到之前国民党军队发动的针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极大压缩了我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反攻到国统区意义重大。

第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确实实现了牵制部分国军从山东战场、西北战场回撤的战略意图。

第三、不妨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后效果上进行比较,为了能够顺利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几乎损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这样的方式开展作战行动的案例,只有这一例。另外,进入大别山时,刘邓大军拥有12万左右的大军,但是,后来刘邓大军离开大别山的时候,只有6万左右的人马。通常情况下,我军在解放战争阶段,都是兵力越打越多,而兵力减半的案例也很罕见。有时我在想,当刘邓大军被迫放弃全部重武器以及作战人员减半后,对国军的军事威胁程度较之从前,客观上讲,是减弱了。而且,由于兵力减半,尽可能多地牵制国军兵力的效果也相应减弱了。

第四、有时为了对比分析,有必要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粟裕拒绝过长江联系起来。其实,当年粟裕反对率领三个纵队过长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水网密布,国军的机械化部队不一定能够按照我军的预想回撤;失去了根据地,部队的后勤保障、伤员安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困难。而且,一旦没有了根据地,部队也就失去了有效寻找战机,顺利歼灭敌人的灵活发展空间。应该说粟裕所考虑到的各种困难,其中部分不利因素也都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实际遇到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半年里,由于大兵团(*军级别)作战展开,需要一定的空间与占优势的敌军进行周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的巨大优势。但是,不得不说,在大别山区,空间狭小,失去了大部队腾挪空间,不利于在运动中创造良机,打大的歼灭战。所以,除了只在张家店、高家铺取得了两个歼灭战之外,其它时间一直被敌军压制,我军被迫将大部队分散,以游击战的形式,化整为零,原先所特别擅长的运动战中歼敌变成了生存为主,在大别山的半年时间里,整体呈被动局面。

第五、继续与粟裕未过长江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粟裕没有过长江,所以,他立下了军令状,向中央保证在短期内大规模歼灭国军有生力量。随后,粟裕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战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史上的奇迹。应该说由于粟裕的出色发挥,足以超额完成了中央对他的期望值。由此看来,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之前的作战也是非常出色的,打出了许多特别经典的战役,包括生擒国军精英宋瑞柯将军。如果刘邓大军也能够像粟裕那样按照之前的既定方针进行发挥,起作战效果应该能够好于进入大别山后的战果吧。有时笔者想,与其千里跃进大别山,不如只要进入其它国统区,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战术,在运动中伺机歼灭更多的敌人,而非一定要进入不适合大兵团展开的大别山区,凭借刘邓的军事指挥艺术,预计所取得的战果肯定能够好于在大别山的战果,其牵制的敌军也会超过在大别山牵制的敌军数量。

第六、有个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分析。关于*布置的挺进江南和挺进大别山,两支部队都提出了不同意见,所不同的是粟裕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并亲自到延安当面顺利说服了*及当时的中央高层。而刘邓大军则是进入大别山后,面对极其艰难的困境,不止一次提出撤离大别山。最后,面对着大别山的不利局面,*终于同意了撤离大别山的请求。现在回头重新审视,如果当时*仅仅在战略目标上提出让刘邓、粟裕转入外线,牵制一定数量的敌军兵力,至于在具体的哪个敌占区作战为好,由两路大军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更为有效。其实,党中央在随后的许多战役里,为了有力抓住瞬间即逝的战机,已经责成前线指挥官关键时刻,不需汇报,自己把握战机。这个决策思路的转变,无疑是我党、我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又一典型成功案例。

第七、谈到挺进大别山对敌军的牵制作用,应该说部分地实现了*的战略部署。由于大别山地理位置上的战略重要地位,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他分别从西北、华东调动了部分兵力,从而相应减轻了西北和华东两个重点进攻地区我军的压力。但是,由于白崇禧却清楚地看到了大兵团进入大别山的弊端,所以,他一直持续发力,紧咬不放,运用各种手段,欲将大别山变成刘邓大军的坟墓,从而打出了解放战争期间敌军少有的几个占据局部优势的战例。

第八、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后续影响,也在随后的淮海战役里得到了体现。中原*军虽然与华东*军联手,并顺利完成了以少胜多的淮海战役,但是,由于挺进大别山后,失去了所有重装备,武器弹药人员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以至于无法独自完成后期对黄维兵团的围歼,一句话,对整个战役的贡献度有限。最后,还是华东*军派来了炮兵部队以及相当数量的支援部队,从而保证了对黄维兵团的围歼。简单分析,在被围初期,黄维兵团作为国军里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之一面对着在各个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中原*军,应该还是有机会突围的,很遗憾,这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还很少看到分析文章。围歼结束后,华东*军主动将所有的武器缴获都无条件地留给了中原*军。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在解放军才能体现出来,在国民党军队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