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北京国家植物园(北园)展览温室内的一株巨魔芋迎来了开花期,这是自2011年巨魔芋首次在国家植物园(北园)开花以来,有记录的第七次开花。由于花期很短(仅为24到48小时),国家植物园在7月19—20日举办了“巨魔芋之夜”夜场专题活动,以便让更多游客观赏到这株奇花。
夜场中的巨魔芋
(图源国家植物园)
巨魔芋开花确实算得上一桩盛事
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属于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草本生植物,主要生长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1200m以上的西部山脉热带雨林中,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和足够广阔的空间。由于它拥有世界最大的不分枝花序(排列在单个茎或分枝茎上的花簇),因此也成了各大植物园最想收集名单中的“佼佼者”。
国家植物园中盛开的巨魔芋
(图源国家植物园)
1878年,意大利植物学家欧多阿尔多·贝卡里(Odoardo Beccari)首次在岛上发现这一物种并对其进行了科学性描述。隔年,他带回了一些种子和幼苗,其中种子送给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植物园,一棵幼苗则被送往了英国邱园。十年后,邱园种植的巨魔芋第一次向世人绽放了它的魅力,但接下来的100年中,世界各大植物园中巨魔芋开花次数仅有21次,即便到现在,全世界有记录的巨魔芋开花也不过百余次。
与我们经常吃的魔芋类似,巨魔芋在地下也有一个块茎,用于储存营养,只不过稍微大“亿点点”,在成熟后直径最大可达65cm,重量可超过100kg。地下的块茎长出新芽后通常面临两个抉择,这取决于它的能力,即营养物质够不够。
如果块茎中营养物质不足以支撑开花,那么长出的新芽为叶芽,这片叶子的叶柄会随着生长不断变长,高度可达3至4m,而叶片会形成一枚多次分叉的复叶,其直径可达5m,覆盖面积超过20m2,看起来都快比得上一棵小香樟树了。在长出叶子的这段时间内,块茎会玩了命地积攒营养,直到叶片枯萎化为春泥,块茎则进入休眠期。
叶芽发育成“小树”
(图源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经过几次“轮回”的积累,块茎储存了足够的营养,达到开花大小,花芽终于萌发。实际上,对于有经验的种植者来说,当新芽发育到6cm左右时就能判断发出的是花芽还是叶芽,最直观的区别是花芽的芽上会包裹着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