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汜水禾
中华民族西南发展的极限是怒江两岸,这一点从西汉武帝开疆扩土时代已经埋下伏笔,最终在抗战时期得以验证。
中国西南的门户之河
说怒江是中国西南的门户之河,会得罪不少人。
怒江又称潞江,上游在西藏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蜿蜒流过青藏高原后,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由怒江第一湾入云南省折向南流,一路南下,经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Salween),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
首先一条反对的理由便是怒江并不全是中国和缅甸的边境分界线。中国最著名的云南边境旅游城市腾冲、瑞丽、芒市(旧称潞西)等均在云南中段的怒江西岸。再一点,怒江以西的上述中国国境内,尚有瑞丽江等小水系流往伊洛瓦底江水系。
但接下来我们会讲到,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西南发展的极限便是怒江两岸,这一点从西汉武帝开疆扩土时代已经埋下伏笔,最终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滇西-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时期得以验证。
腾冲、瑞丽、芒市,怒西三镇,个个均有故事。
德宏州瑞丽市境内,与缅甸一河之隔的畹町镇是一座边贸名镇,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枢纽,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有着“一路”(滇缅公路)、“一桥”(畹町桥)、“一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等历史文化遗迹。
云南德宏州首府芒市(原潞西市)自古有“芒市谷子,遮放米”一说。遮放是位于中缅边境的一个古镇,是滇西伊洛佤底江水系、怒江水系汇集的一个盆地,我国现存3个野生稻谷原种地之一。遮放米便是产于芒市遮放镇遮放盆地。自元朝开始,被历代王朝指定为潞西土司进贡之物。据说,一九五九年被国务院定为接待外宾宴会用米。
腾冲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活火山温泉被当年从缅甸侵华日本人爱死的一个城市。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说,中华民族西南发展的极限便是怒江,过了怒江便是强弩之末了。怒江再向西是伊洛瓦底江上游,缅甸北部重要城市、克钦邦首府密支那(Myitkyina)便依江而建。
作为熟悉中国抗战和远征军历史的人都知道的地名城市,密支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缅北重要战略据点,是缅甸北部最重要河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人口约20万。向东沿腾密公路可达中国云南省腾冲市,向南经八莫可达中国云南省畹町,北经葡萄城可抵中国西藏;是纵贯南北的仰光一密支那铁路线终点。
今天,伊洛瓦底江上的钢桥是中国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原来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
伊洛瓦底江从密支那南可达八莫、曼德勒和仰光等地,并可直通印度洋。
1944年8月密支那解放战争中,中美联军共击毙日军3400人,俘虏70多人,日本56师团水上源藏少将潜逃到伊江东岸一棵大树下开枪自*。在那场血战中,一个名叫坂口睦的日本福冈士兵逃离虎口,成为为数不多的日军幸存者。晚年他重游旧地,新建了这座为日本侵略军超度亡魂的卧佛寺。大殿中的卧佛长30.5米,高4.75米,宽7.56米,是仅次于仰光的全缅第二大睡佛。寺门东侧竖着2001年11月12日立的“招魂之碑”,碑文大意是为二战期间在拉孟(腊勐)、腾越(腾冲)、密支那等地被中国远征军击毙的日本军人招魂。
未来南部端点为缅甸沿海的一带一路中缅段,密支那依然是重要节点城市。
清代前后,密支那土司曾经臣服过中华帝国。明代的末代南明小朝廷据说便是最终逃亡缅北。但伊洛瓦底江畔的缅北最终成为归化之外之地。
原因诚如我们的河在讲述广西的河时所阐述的。对于农耕的中原民族来说,怒江再向西南的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瘴气、痢疾等始终是天花板。这一点只有历史进入现代史,现代的医学(青霉素)和交通(水泥公路)出现以后才能克服。
密支那境内的高黎贡山(怒江西岸)被中国人称为野人山。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从缅甸败退回来之时称之为死亡之旅。
怒江东岸,中华帝国最早的城市应该是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东北)。始设于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年间,不韦建县之前,属西南夷的国土。
汉武帝时扩张了汉朝西南方的领土,设置了益州郡,不韦县成为益州郡最西端的县份。68年东汉永平年间哀牢国(古称哀牢夷,今天褚时健种橙子的云南中南部山脉哀牢山的来历。)内附之后,不韦县从益州郡划出与其他七县合为永昌郡,不韦县成为永昌郡(今云南省保山县)的郡治。
直到今天,保山依然是中国怒江西岸的战略重镇。当年日军从缅甸一路沿密支那打过来,也仅仅是占领了怒江西岸,没能再打过怒江东岸一寸土地。兰小龙编剧,康洪雷导演的著名抗战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禅达小镇便是以保山为原型。(虽然整个拍摄貌似是在腾冲取景,历史恍惚中给人一种禅达便是腾冲之感,但当时怒江西岸的腾冲显然已经被日本人占领。)
你们猜对了,不韦县名字的来历当然是源于吕不韦。但整件事呢又和秦代的吕不韦没有半毛钱关系。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西汉时中国东南今两广有南越国。南越国曾经一度臣服中原王朝。但后期出了个叫吕嘉的宰相。吕嘉后来专权,*掉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与太后(邯郸人)及西汉朝廷使者,与中央朝廷抗衡。元鼎六年冬,被西汉军队平叛擒*。吕嘉的后人便被发配云南边陲的哀牢国不韦县境内。当时,吕姓名人之中,还没有三国时期的三姓家奴吕布。搞奇货可居最后没有好下场的吕不韦便成了吕姓最难听的代名词。于是,为了警示(恶心)此地的吕嘉后人,故有了不韦县这一名称。
怒江两岸的民族为什么傻傻分不清楚
怒江岸边,少数民族众多,高黎贡山怒江河谷的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自称“阿怒”和“阿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
今天,怒族全民族几乎均信仰基督教。这要归因于近代以来,基督教孜孜不倦对东南亚地区传教。
怒江以西,缅甸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克钦邦(密支那是首府)的缅甸克钦人(中国称之为景颇族)很多也信仰基督教。1877年基督教传入克钦邦,1977年为纪念基督教传入100周年,1978年教会筹资新建飞鹰楼。飞鹰楼山下是缅甸第二大基督教培训基地——弄朗基督教大学。现在克钦邦160万总人口中,有基督教信众70至80万人,天主教20到30万人。
中国称之为傣族的傣(泰)民族是一个跨越怒江、澜沧江等多条流域遍布东南亚的国际分布性民族。泰国称之为泰族,缅甸称之为掸族(音Shan,主要分部缅北金三角地区掸邦。)老挝称之为老族。从二战后便在金三角地区搞事情的缅共很多便是掸邦人。其中出名的华人彭家声都是掸邦华人,自称果敢人(以边境小镇果敢镇命名)
金三角的缅共、毒贩子、云南知青、国民党李弥败兵故事很多,今天就不讲了。这个还是让喜欢搞事情的凤凰卫视来讲。
抗战脊梁之河
我们还回到我们的团长我们河——怒江。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后,除了一支退往印度之外,余部的确是被日军追着打,一路经过密支那、野人山,最后退回怒江东岸。这一点《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基本还是属实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主干故事讲的也是从退守怒江东岸,到最后反攻南天门(松山战役为原型)的悲壮故事。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今天位于龙陵县境内的松山其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1944年6月,中国军队反攻怒江西岸第一站便是松山战役。松山战役之惨烈《我的团长我的团》攻打南天门一役中已讲述。
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
经过十次战役。直到1944年9月7日,最后一名日本军人焚烧军旗后独自发起“死亡冲锋”,被中方击毙。松山战役之后,中国军队光复腾冲。龙陵战役结束,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
1945年1月,战线被节节推至境外。以国军新38师为前锋的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取得了滇西缅北会战最后的胜利。
但据说,时任第8军军长李弥战后亲临松山阵地,嚎啕大哭。中日6比1的伤亡,此战的确让人伤悲。原因可能有三:一、日本从1942年后便将怒江作为最重要前沿开始构筑水泥碉堡工事;二、战前我军主攻点选择有误,所选择松山恰是日本所猜中;三、中国军队依然是人海战术,针对松山之堡垒战,战术的确值得反省。最后一点,军旅作家余戈所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8版)一书中有所描述。
1947年,原第8军军长、后任昆明警备总司令的何绍周,原副军长、后任第8军军长的李弥以及云南各界人士等,在云南昆明市圆通山公园修建了一座“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背面署名何绍周、李弥等等。正面刻有碑文:“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文革时,此墓碑遭到破坏,现只残存碑基底座和围栏,基座上面还被放了一架歼击机供人观赏,痛惜原状不再。
喜欢泡温泉的日本人对腾越(腾冲)之爱,对松山战役惨败之恨,直到今天依然有历史痕迹。
战争结束后,日军第56师团的随军记者品野实回到日本后在《每日新闻》社工作,后来当到执行主编,他写了一本书《中日拉孟决战揭密:异国的鬼》详细描述了松山战役的过程,松山战役中幸存的日本兵只有7、8个,战后他们曾为反战奔走,后来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恐吓,包括这位平野实,80年代后,他们都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因连续剧拍摄相关议题,因此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远征军的热潮,而松山战役作为远征军最惨烈的一战也颇受人们关注,一些民间志愿者发起了救援远征军老兵活动。
据说,研究松山战役的大陆学者赵晓群在去台湾时对开出租车的老兵说松山战役打得很惨,下车之后这位老兵不收他的钱表示感谢。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三首有据可查的歌曲,分别是《民国陆军军歌》,《知识青年从军歌》,《旗正飘飘》。感谢网上我的团长我的团忠实影迷的收集和注解,现收录如下。
《民国陆军军歌》
风云起,山河动,
黄埔建军声势雄,
革命壮士失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
安内攘外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
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
龙腾虎跃军威壮,
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动攻势,勇敢沈著,
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
歼灭敌寇,凯歌唱。
这首歌在片子中明显出现三次:第一次,炮灰们第一次离开禅达,在雨中唱。第二次,阿译在迷龙和老婆洞房后第二天早上,扯着脖子唱。第三次是炮灰团来领装备后唱的。
《知识青年从军歌》是一首优秀的抗战歌曲,在1944年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诞生,现在该歌的曲调已经失传。2009年由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而广为流传,剧中借用了新四军军歌的旋律。据说词作者是当时远征军将领孙立人。
《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在电视剧里出现的时间应该是1942年8月前,但这首歌正确在历史上的出现时间是在1944年9月。
《旗正飘飘》是四部合唱。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作于1933年元月出版的《音乐杂志》第1期,同年9月被大长城影片公共场所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作片中插曲。
《旗正飘飘》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
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团结,团结,奋起,团结,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挽沉沦全仗吾同胞,天仇怎不报,不*敌人恨不消,
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团结团结,奋起团结,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这首歌最著名出现的两次分别是:第一次,撤退时,为了辨明身份,阿译长官带领大家齐唱;第二次是和鬼子歌咏比赛中,由主力团唱响,迅速演变成东岸大合唱。没什么说的,实在是抗日歌曲大合唱的好选择。(第一名首推《大刀,鬼子头上砍去!》)
感谢在抗日神剧不断恶心着一代中国人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书(《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这样的好剧本(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电视剧。再一次感谢他们的作者:余戈、兰晓龙、康洪雷。怒江奔流,而时代会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