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入户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王丹这些支教的“妈妈”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孩子送出大山,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长、工作的机会,进而让一个家庭从“根”上消除了贫困。
“背篓医生”走在守护山区群众健康路上
“病来如山倒”,疾病是深山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彻底改善怒江落后的医疗条件,四年来,珠海先后派出206名医务人员到怒江支医,“背篓医生”管延萍便是其中的一位。
管延萍用背篓背着医疗设备走在入户的路上
管延萍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自愿到条件艰苦的贡山县丙中洛镇工作。原本半年的帮扶期结束后,她又主动申请延长3年。她坚持“送医进山”达300多次,足迹遍及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组,且整整走了4轮。
为了更好诊断病情,她主动融入,至结束帮扶时她已经可以用简单的当地民族语言与村民交流。
管延萍在丙中洛镇甲生村给儿童体检
每次进山,管延萍和她的同事们穿着白大褂,背着绿色的竹背篓,一步一步艰难跟在马帮后面,背篓很重,里面装的全是医疗设备,但这是管延萍最心疼的宝贝,她说不能用马驼,必须自己亲自背进大山。
丙中洛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熟悉她、喜欢她、敬重她,亲切称她为“背篓医生”,中宣部授予她“最美支边人”的称号。在荣誉的背后,她舍弃了很多,年近80岁的老母亲患糖尿病,她无法侍奉;儿子独自在大城市生活,她无法尽到做母亲应尽的责任。
怒江州中心血站到丙中洛镇开展无偿献血时,管延萍积极参与。
今年4月,管延萍结束帮扶返回了珠海。乡亲们却说她没有走远,她已经把爱留在怒江大峡谷里。在云岭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这样帮扶贫困山区的“背篓医生”,他们把健康理念挨家挨户传递,为群众守住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引领产业路、搭起“就业桥”,携手帮扶摘掉“贫困帽”
自2016年以来,珠海与怒江人民一道向深度贫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协助怒江近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