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卧铺和座位需要另缴手续费
民国时期,显然不具备对号入座的条件。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加挂“四等车”,其实就是棚车,压根就没座,更是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位、座位编号要固定。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订卧铺和座位。但是预订后,直到上车前,也无法知道铺位和座位号。预订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预订也是要花手续费的。在基本的火车票之外,你为了保证自己上车有位子,必须额外多花一笔钱!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对号入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逐渐开始实现对号入座。卧铺车较早,硬座车稍晚。在改为计算机售票之前,新中国铁路使用车票也和民国一样,是硬板火车票。这种车票提前在印刷厂印好,票面只有车站、票价等信息,没有标明座位号。实行对号入座以后,旅客到车站买票时,售票员会根据旅客需求,在硬板车票后面贴一张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和铺位(或座位)号的小纸条。硬板车票和小纸条结合起来,才是一张信息完整的火车票。在当时铁路部门提供了铺(座)位,不再另外收取预订手续费。
在硬板车票时代,实行“以无座票为基础,有座票作为补充”的制度。随着计算机售票的大规模使用和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客票格局也变成了“以有座票为基础,无座票作为补充”。有座成了常态,无座票全价开始饱受争议。
各个国家客票发售规定不同
国际上对待这一问题大概有四种模式:一是“预订座位制”。很多欧洲国家,车票不指定座位,座位需要单独预订(有的国家收手续费,有的国家免费)。二是“双轨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列车分为对号入座和非对号入座两种。对号入座车一般较为高级,如高铁。这种车也出售部分站票,站票有的打折(我国台湾地区),有的不打折(如法国)。非对号入座车一般是普通列车。如印度的低档列车,上车随便找座,而且票价极为低廉,火车通常挤得满满当当,有时火车顶上也坐着人。三是“一车两制”。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铁,划定有的车厢为指定席,有的车厢为自由席。这两座席位车内设置完全一样。指定席对号入座,自由席车票上不划定座位,乘客上车找座。相应的,指定席票价也更高一点。四是全部列车对号入座,但也出售无座票,无座票不打折。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