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关系」的3个信念
处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执着于完美,一旦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就容易选择逃避。
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
两人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在关系遇到困难时,会有更积极的心态,去思考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成长型关系」。
具体而言,「成长型关系」有以下3个信念:
1、好关系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胡慎之老师曾经分享过两段他亲历的婚礼,并见证了它们的成败。
第一段婚礼,新郎真诚地对新娘说:我会给你幸福的。
在座的亲朋都很感动,新娘更是激动地表示:我相信你可以的。
十年后,这对夫妻的婚姻很糟糕,充满争吵,最终以离婚收场。
第二段婚礼,新郎同样发誓:我会给你幸福的。
但新娘的回复截然不同,她说:亲爱的,我们一起创造幸福。
十年后,他们的婚姻依然美满,夫妻二人的个人状态也很不错。
这两段婚姻,究竟有哪里不同?
第一段婚姻中的丈夫兑现了承诺,却也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
负责家务,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和工作,以及时刻考虑妻子的情绪问题。
在这段关系中,一方持续做贡献者,另一方总是做享乐者,可能一开始大家都很满意自己的角色。
但时间久了,一味贡献的人就算意愿和能力都很强,也会有种被榨*无力感。
而索取者渴望持续不断的爱,一旦贡献者做不到,她就会不断埋怨对方。
长期以往,关系不要说变好,单是维系都难。
而健康的关系,应该像第二对夫妻一样。
虽然男方承诺要给妻子幸福,但从妻子的回答中,她显然意识到:
好的、持久的关系,不是靠一个人单方面输出的,而是需要两个人一起创造的。
你状态好,那么你来照顾家里多一些;
我状态好,那么就换我来多付出一些。
这种双方共同参与的好处是:
两个人不是你付出我享受,而是在同一阵营,彼此都觉得自己被支持了,就会更加主动地负起责任,开启积极循环。
2、关系中的困境,不是性格缺陷,而只是问题。
根据卡罗尔·德韦克的说法:
发生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决定他们关系的走向。
这两种视角分别为:「性格缺陷」和「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的人渴望陪伴,倾诉欲很强,但伴侣却没有耐心。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认为,对方就是太性格薄凉了,从不顾及我的感受。
但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稳定、难以被改变的。
如果把这种困境归结为伴侣的「性格缺陷」,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认定这种困难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于是,只能任由自己在积怨的环境中生活。
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这种困境只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双方在一些事情上不协调,这些问题需要被解决,那我先把想法告诉你,我渴望什么,我希望你做些什么。
比如,在陪伴这件事上,「成长型」的伴侣会相互间积极讨论:
什么样的陪伴方式、陪伴强度是你期待的,而我又想要多少自我空间。
这时候,双方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沟通,而不至于一方怨气满满,另一方却无所适从。
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性格缺陷,关系中的很多成败瞬间,并不是“这个人不行”导致的。
如果能意识到,大多数关系中的困境,仅仅是待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持续沟通,问题逐一被处理。
那么,两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默契。
3、关系并不是止步不前的。
处于「固定型关系」中的伴侣,他们沟通往往会局限于较现实的问题:
柴米油盐的琐事,或者伴侣做了/没做什么,让我有什么感觉。
这样的结果是,就算两人做出了改变,也大多是微观的改变,也就是所谓的“修修补补”。
而「成长型关系」中的伴侣会始终坚信:
我们的关系还有可以进步的空间,我们也依然有想进步的动力。
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会更乐意去付诸行动。
怎样才能拥有一段「成长型关系」?
在《终身成长》中,卡罗尔·德韦克讲到:
所有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侣和你的恋爱关系,都可以成长和改变。
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我看来,在关系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2点,去收获一段「成长型关系」。
01、积极行动。
积极行动与消极行动的区别在于:
消极行动是在「我应该」这个想法驱使下进行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这些时间节点,才会想到送伴侣鲜花或礼物。
礼物很好,但这是需要被提醒的,就像是一种例行公事。
而积极行动是在「我想做」这种动力驱使下进行的。
这些行动并不是为了维系关系,而是为了让关系变得更好。
我曾在b站上看过一个非常甜的视频。
女生突然买了一束花送给自己的男朋友,并且拍下他的反应。
视频中的男生既惊喜又疑惑:这真的是送给我的吗?我生日也还没到啊。
女生很认真地说道:可是你平常也值得收到花的呀。
听到女生的回复,男生表示自己爱惨这束花了,忍不住抱住女生。
视频下的粉丝也都纷纷评论:这样的关系,真的既治愈,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研究表明,积极行动,能够增进双方的亲密关系、信任以及婚姻满意度。
如果说,关系是一个钱罐,那么积极主动就意味着往里面投钱。
里面越多钱,关系才越加富足。
02、开放探索。
很多时候,我们置身于关系之中,经常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但开放探索就意味着:
我们能跳出来,去观察这段关系的可能走向;
我们双方,都会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关系。
比如,我朋友结婚后,会经常和他妻子讨论一些问题:
究竟会有什么因素伤害到这段关系?
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怎样让双方相处得更舒服?
总的来说,他们会考虑婚姻可能遇到的风险,也会想象婚姻的美好未来。
从而,两人都能更积极地为关系付出。
也正因此,他们的婚姻不仅稳定,双方还能得到了滋养。
也许,这种对关系未来的想象,有时候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正是探索探索的意义所在。
正如罗翔老师说的:
人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这不妨碍我们内心都有对于圆的想象,并且愿意不断地迫近这种完美的状态。
当我们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关系状态时,这种激动人心的奢望,自然会让人有更强的动力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