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00:26:19

南方有家蚕(桑蚕),北方有柞蚕。说起丝绸之路,大家所熟知的是从我国西部通向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殊不知作为丝绸文明的织造者之——柞蚕,作为商品和文化载体,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山东传播至辽宁,17世纪传播到朝鲜,1877年传播到日本,1924年传播到前苏联,形成一条以野蚕丝为主要贸易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柞蚕,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1855),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古称春蚕、槲蚕、栎蚕,也叫山蚕。一种吐丝昆虫 ,因喜食柞树叶得名 。茧可缫丝 ,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虫体可食用,可做药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

柞蚕,因以柞树叶为食故名柞蚕。辽宁省东起辽东半岛、西至辽西山区,到处都是天然养蚕场,长白山和千山山脉的岫岩、凤城、宽甸、盖县、西丰和新金、海城、辽阳等县为重点产区。

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仅幼虫期取食,以蛹越冬。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

柞蚕是天蚕蛾科的绢丝昆虫。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说:“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在今山东省牟平县境内)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絮。”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说:“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绵。”可见至少在2000年以前,中国已利用山林中野生柞蚕所结的茧。

古代山民们在采收利用柞茧的过程中,了解到柞蚕的生活习性,渐渐摸索出一套放养柞蚕的技术,于是山民们从单纯采收野生的柞茧,进而人工加以放养。人工放养柞蚕是近四五百年由山东的山民开始的。 人工放养柞蚕的整套技术包括择种、烘茧、拾蛾、交配、拴筐、剪移、收茧等各项作业。

选择种茧是放养柞蚕的每一步工作。古代蚕农依靠眼耳和双手的感觉,挑选蚕体壮健,通体明净的柞蚕,放养在特定的柞场中,待其结茧,作为种茧。在放养期间,时时查看。背腹有斑点,体色不正常的病蚕,一律剔除。结茧后采下,拈于手中,择取轻重适中者,剔除体轻过重者;择取草率衣丝色红润者,剔除黄燥;择取茧色鲜明洁净者,剔除晦暗污染者;用手捏茧壳,择取厚硬,剔除软薄者;摇动蚕茧,细听茧中声音,择取声音柔润者,剔除坚硬如石子者。为了慎重起见,还抽样检查,剪开茧壳,凡蚕蛹颅顶洁白如脂,切开蛹体,流出液汁,呈现淡绿色,微粘成丝者是健康的,反之则为病蛹。在蛹羽化成蛾后,一手轻提蛾翅,一手用拇指压蛾腹部,观察无鳞片处,颜色不明净者,即是病蛾。病蛹、病蛾都应该淘汰。从蚕到蛾,层层检查选剔,古人对择种是很重视的。

古代蚕农还有两三年一换蚕种的习惯。他们认为年年放养本地的蚕种,数年之后必将收量减少,茧质变劣,所以都购运远处蚕种放养。例如贵州去河南鲁山买种茧,鲁山去辽宁买种茧。山东胶东一带养蚕,近的买沂水县的种茧,远的去东北辽宁买种茧。

烘 种

春用种茧,为了使其适时发蛾,所以必须人工加温,叫做烘种。烘种时忌用煤和有气味的燃料。烘种期间调节烘种的温度很重要,必须由富有经验的人掌握。而且烘种的40多天中必须昼夜无间的有人守护,一般农家很难做到。所以古代各蚕区都有人开设烘坊,专门代客烘种。蚕农将种茧送往烘坊,一个烘坊聚数10户农家的10余万粒种茧,集中加温,比单家独户进行,可以节省人工和燃料。

经营烘种业的人,布置一间通气而保温的烘房。烘房中央设火盆,四壁有木架,用以放置盛种茧的箩筐或摊种茧的帘箔。烘后10天穿茧,撤去萝生或帘箔。穿茧用麻线,在远离茧蒂的一头,只穿过茧衣,不穿破茧层,然后将茧串挂在火盆四周。也有开始时即穿成茧串,不用箩筐帘箔的。无论用箩筐、帘箔或茧串,都要时时移动,变换位置,使各茧受热均匀。春茧什么时候开始烘种,各地因气温不同而有早晚。东北春季回暖较迟,清时前后才开始。西南地区早得多。据《橡茧图说》记载:“立春始事,春分蛾出。”

烘种期间,每天鸡鸣时起火,陆续添柴。树柴初燃时有焰,称为阳火,燃烧片刻后,室内温度已高,用灰覆盖,使树柴在灰下微微燃烧,发出热量较缓,称为阴火。用阳火、阴火和添柴多少来调节烘房温度,借以控制蚕茧发蛾的早晚。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1)

蚕蛾产卵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2)

蚕卵

蚕经40天左右的烘种而发蛾。提取穿出茧壳的蚕蛾,经过检查,剔除病蛾,辨其雌雄,分放两个筐中,称为拾蛾。发蛾的当晚,便以一定数量的雌蛾和同等数量或多一成的雄蛾同时放入同一箩筐中,使其配对。有的地方在雌雄蛾放入箩筐中前,先将雌蛾提放在横挂的绳上,使其排尿,目的在于保持配对后箩筐中的清洁,也起着晾蛾的作用。

秋蚕的发蛾和拴蛾产卵

秋蚕是以春蚕所结的茧制种的。春蚕结茧已在初夏。采茧后,经过挑选,穿茧成串,晾在竿上。柞蚕蛹期随当时气温高低而有长短,一般约半月左右而发蛾。发蛾时,蚕农将蛾随即捉入蛾筐中。但《野蚕录》中说室中系长绳一条,随出随捉置绳上。即先在绳上晾蛾,然后才捉入蛾筐中,每筐蛾数以不太拥挤为原则。雌雄蛾在筐中交配。一筐中雌雄蛾的比较以及交配拆对等,都和上述春蚕制种相同。

古代蚕农看到野生柞蚕产卵在柞树的枝干上,所以他们模仿自然,创造了拴蛾的办法,即将交配的雌雄拆对后,捉出雌蛾,用四五寸长的细线,两头各缚一蛾,绕在柞树枝上,称为拴蛾。使蚕蛾直接在柞树枝上产卵,卵在柞树枝上孵化成蚕。每棵柞树上拴蛾数目,依树大小,决定拴蛾多少。少的十数蛾,多的数十蛾。

剪移和收茧

放养秋蚕,拴蛾后产卵在树枝上,不久卵孵化成蚕;春蚕拴筐后,蚁蚕上树。无论春蚕、秋蚕,当树上柞叶吃尽,都须剪移。

春蚕每株柞树上蚕多少,亦看树的大小而定。据《橡茧图说》的估计,一株2米左右高的柞树,拴筐时约上蚁蚕万头,过一两天后剪移于一二十株树上,以后又分移在五六十株树上,再分移在一二百株树上。这是说明,每次剪移都随着龄不断扩大蚕场。《橡茧图说》总的精神是“蚕必密布于树”。但大多蚕稀放。密则便于管理,但稀放才能使蚕吃足柞叶。一般认为宁稀毋密,秋蚕则更应该比春蚕稀些。

管理蚕场的工人主要任务便是剪移,须时时在蚕场巡视,对于叶将吃尽的,枝上布蚕过密的,都立即剪移匀蚕,坠落在地的蚕则拾起送到树上去。关于蚕场管理和剪移的方法,春蚕和秋蚕差不多,但亦有不同之处。《野蚕录》上说:“春蚕喜移,愈移而愈旺”,“秋蚕不喜移,屡移则难于生长。”古人认识到,春蚕吃的是老柞,春季天旱,柞叶容易老硬,所以春蚕应多次剪移;秋蚕吃的是芽柞,叶则柔嫩,老硬较慢,空气又比较湿润,所以不必多剪移。因为剪移的次数不多,所以秋蚕每次剪移时,每株柞树上布蚕就应该稀些。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3)

柞蚕

无论春蚕或秋蚕,大眠以后,蚕将老熟。此时应将其剪移入枝叶茂盛的窝茧场,以便熟蚕结茧。河南鲁山等地,养蚕多的农家,常在避风处搭起茅棚,棚中堆集树枝杂草,称为茧场,将熟蚕送场内听其在树枝杂草间结茧。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4)

蚕茧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5)

收获

柞蚕结茧,茧成两三天后才能干硬,方可采收。如果采收柞茧作为种用的,则穿茧成串,挂在通风而日光不能直接照射之处,或摊在帘箔上妥为保存;不作种用的,或立即煮茧缫些,或薄铺于地,利用日光晒*蚕蛹,或掘土坑,上铺竹箔,将茧匀摊其上,下用微火烘灸*蛹。

柞蚕的室内养殖方法,柞蚕室内养殖替代食物(6)

蚕蛹和柞蚕

柞蚕放养是16世纪以前山东山民在较长期的实践中创造成一整套放养技术,这套技术于十七八世纪传播推广到东北、华北及西南和长江流域一些地方。现在放养柞蚕的技术是本世纪蚕业科技工作者运用近代科学将传统的放养技术又作了很大改进,使柞蚕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