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同年7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协定》和《波茨坦公告》。 公告对朝鲜问题重申了《开罗宣言》中的内容。在会议期间,苏联通报准备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苏军总参谋长还在会谈中告诉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苏联在对日宣战后将进攻驻朝鲜的日军。他问美国是否可以配合这个进攻,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回答说,在日本未被摧毁,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力量未被消灭以前,美国不准备在朝鲜实施两栖作战。
事实上,美国人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们企图独占朝鲜。但是,美国估计攻占朝鲜将付出重大代价,因而想把攻占朝鲜的战役连同'可能遭到的重大伤亡'留给苏联去承担,自己坐收渔利。因此,美国虽然知道苏联将对日宣战,但并未准备短期内在朝鲜实施登陆作战。会议期间,美苏两国只划定了空中和海上对日作战的分界线,而没有划定地面部队作战的分界线。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苏联远东战区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很快突破了日本关东军的防御体系。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也展开战略反攻。日本政府的失败已成定局。
此时,朝鲜该怎么办?就放到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的面前,美国国务院经过研究,认为战后美国要保住在日本的利益,就必须占领朝鲜,这样既可作为掩护日本的前哨,又可作为前进的跳板。因此,抢占朝鲜就是当务之急。美国总统杜鲁门同意了这个意见。但是,当时美军还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冲绳作战,没有能力快速运送军队到朝鲜。为阻止苏联独占朝鲜,美国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在朝鲜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以让美苏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身上。
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在朝鲜的受降问题。助理国务卿邓恩提出美国军队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应尽可能向北推移,但国防部长马歇尔的参谋人员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抢在苏军进入朝鲜南部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地区推进会有困难。于是,陆军助理部长麦克洛伊请腊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搞出了'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分界线。
腊斯克和查尔斯曾设想按朝鲜的行政区域来划分受降界线,但身边一时没有资料。匆忙中,他们注意到在地图上北纬三十八度线差不多从朝鲜中部穿过,而且汉城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三八线'以南,于是决定用'三八线'作为受降区域的分界线。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1945年8月14日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15日,杜鲁门给斯大林发出密电,向苏联通报了计划发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包括: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以'三八线'作为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分界线等。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对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分界线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
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在日本东京湾密苏里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的提议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驻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的朝鲜、中国东北、库页岛、千岛列岛等地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大本营和驻日本本土及其周围诸岛以及驻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的朝鲜、琉球列岛等地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这样,'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受降命令传到战地时,分兵进击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推进。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后,苏军迅速撤回'三八线'以北。1945年9月8日,首批抵达朝鲜的美国军队第7步兵师在仁川登陆,对朝鲜'三八线'以南实施军事占领。
'三八线'斜穿朝鲜半岛,长约300公里,它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崇山峻岭,穿过18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公路和8条高级公路,以及6条南北铁路线。'三八线'以南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农业区,历来向全国提供粮食;'三八线'以北由于拥有发达的水电资源,全国大部分工厂设在北方,包括化工、钢铁、水泥和化肥工厂等,其产品支援南部的农业经济。南北双方在经济上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对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来说,'三八线'都是一条极不合理的分界线。
苏美两国对'三八线'的确认包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虑。'三八线'对美国来说,就是要阻止苏联利用参加对日作战的机会,控制整个朝鲜。早在1944年5月的一份美国国务院的文件中就警告说,如果苏联独占朝鲜,美国认为这将会危及未来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因此'三八线'就被美国赋予了遏制苏联的政治意义。同样,苏联接受'三八线'为界的方案,也有缓和与西方矛盾的政治目的。按照当时的军事态势,苏联完全可以拒绝'三八线',提出以'三七线'甚至更南的一条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国从实际出发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修正方案。但斯大林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的提议。
电视剧《三八线》剧照
二战结束后,三八线成为美苏两国以及两大冷战阵营在朝鲜半岛对垒的楚河汉界,双方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均势被打破,两大阵营的力量便会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
根据《开罗宣言》的精神,1945年12月22日至26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商定:由朝鲜南方美军司令部和朝鲜北方苏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以协助组织朝鲜临时政府。
1946年1月16日,美、苏两国驻朝鲜军队司令官举行了会议。双方意见分歧很大,一直到2月5日,只是对交换邮件、无线电通信的频率、人员和货物等越过'三八线'等问题达成协议。由于根本障碍没有消除,这些协议也还是纸上条文。
尽管是纸上空文的协议,也引起了渴望祖国独立的广大朝鲜人民的失望和不满,当时的朝鲜南方右派政治势力在美国鼓动下组成'反托管委员会',强烈呼吁'朝鲜完全独立',大肆传播'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在坚持托管'。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也对参加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国务卿贝尔纳斯大为光火,当面申斥他在会议上对苏联'妥协'太多,委屈的贝尔纳斯这才意识到,原来他没有吃透总统要在朝鲜建立亲美政权的意图。
斯大林意识到上了美国人的当,他召见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责问美国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倒打一耙,让苏联人背上坚持'国际托管'朝鲜的黑锅?美国政府装聋作哑,但暗地里加快了扶植亲美政权的步子。
1948年,朝鲜南方在美国扶持下建立了'大韩民国',进而企图以大韩民国'统一'朝鲜半岛。这当然是朝鲜北方不能接受的。于是,以'三八线'为界的南北两方逐渐由对峙转向了对抗。(摘自《志愿军援朝纪实》作者:李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