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丁香,总能让人想起戴望舒诗歌《雨巷》里寓意着美好和纯洁的丁香。实际上,我们这里要说的丁香是中药里的丁香,与诗中所描述的丁香并不相同。
诗中的丁香生长在中国温带地区,是木犀科落叶乔木,其花多呈紫色,又名紫丁香,是一种观赏用的花卉。而中药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是桃金娘科蒲桃属常绿小乔木,其花蕾香气宜人,晒干后形状犹如钉子,因此得名。
“古代口香糖”趣谈
丁香因其香味浓郁而有“百里香”之称,是治疗口臭的灵丹妙药,曾被趣称为“古代的口香糖”。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几个有趣的故事。
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他口臭很厉害,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皱着眉头,直至忍无可忍,便赐了一样东西给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咽下也不敢吐掉。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蹊跷,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
原来所谓“毒药”,是丁香里上等名贵的鸡舌香,是皇帝特别的恩赐。而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鸡舌香成为一时风气。
丁香的药用价值
丁香属于雌雄同体植物,药用部位是其花蕾和果实,有公丁香和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被趣称为古代口香糖的“鸡舌香”指的便是母丁香。
现行《中国药典》中即将花蕾以丁香收载,而将果实以母丁香收载。相比于公丁香,母丁香香味较淡,药力稍逊。因此,一般临床上常使用的是公丁香。
丁香之名始载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已有1400多年的使用历史。古代医书中,丁香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肾等脏器疾病的相关方剂中。
传统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病症。
现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类(包括丁香酚)是其主要成分,含量约为15%-20%,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抗癌、抗氧化、抗抑郁、降糖、驱虫、防腐、抗龋齿、壮阳等多种作用。
丁香是治疗脾胃虚寒、心腹冷痛、牙疼的代表药,在常用的中药处方如十香止痛丸、牙痛药水等中都有应用。
丁香在食品调料中的应用
丁香是药食同源植物,在用作中药之前,就一直是家家户户厨房里的香料。在众多香料中,丁香以极度稀有和奢侈而著名,尤其受到欧洲人的推崇,有“香料王后”的称誉。市面上常见的“王守义十三香”,传承自北宋时期的兴隆堂,其配方中就有丁香这味香料。
丁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丁香中的多种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防止色素堆积,延缓皮肤衰老,除了应用于面部皮肤美容及皮肤用化妆品领域外,还可用于洗发水、发膜、护发素等发用化妆品中。
历史上,我国第一部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详细介绍了利用丁香制作香泽(护发品)、面脂(润肤霜)、唇脂(润唇膏)、护手药(护手霜)等护肤用品的配方和工艺流程。
结语
作为第一批被列入药食两用名单的中草药,丁香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开发潜力和价值极大。需要注意的是,在入药时,丁香不能与郁金一起服用,且丁香一般内服用量为1-3g。若素体阴虚内热或因热证而呕吐、呃逆者忌服。
参考文献:
李莎莎,李凡,李芳,等.丁香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21,36(5):86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