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04:33:46

菱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取材方便,那么菱角有哪些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1)

菱角的营养价值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季进补的药膳佳品。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

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2)

菱角的药用价值

1、红菱角晒干研末,空腹服10克,红痢用老酒送下,白痢用米汤送下,治痢疾。

2、鲜菱蒂(菱柄),搽擦患处,一日数次,治赘疣(青年性扁平疣、多发性寻常疣)。

3、鲜菱草茎(去叶及须根)120克,水煎服,治小儿头部疮毒,亦可解酒。

4、老菱角煤炭存性,研成细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治头面黄水疮。

5、菱角粉10-50克,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毒作用。适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烦渴、咽痛等症。

6、菱角、诃子、薏米、紫藤瘤各1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治食道癌、胃癌。

7、生菱角肉煮成褐色浓汤,每日用20-30个菱角。汤作2-3次分服,可治子宫癌、胃癌。据日本报道,此方长期服用,屡有收效。

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3)

菱角药膳

一、菱粉糕:菱角、糯米粉各500克,白糖50克。将菱角去壳,晒干研成细末,和糯米粉,加白糖拌匀,入笼屉旺火蒸熟,取出切块即可。菱粉糕是清代一道著名食品,具有健脾胃,益气力的功效,常服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二、菱角烧草菇番茄:鲜红菱、草菇各250克,鲜番茄100克,姜末、料酒、湿淀粉各适量。将红菱洗净,以清水入碱烧开,用笊篱不停推擦,待菱衣脱落后,捞出菱肉,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水液;草菇剖开;番茄用开水冲泡后去皮,剔去籽,放入清水内稍浸,捞出切成红菱状,将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花生油烧热,下菱肉、草菇,放入姜末、味精、料酒、番茄、精盐,待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芡,出锅装盘即成。有健脾开胃,消暑祛湿的功效。

三、菱烧豆腐:鲜菱角500克,嫩豆腐2块,葱花少许。菱角去皮壳,洗净,切成两半;豆腐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沸水锅内略氽后捞出,沥去水;锅内加入猪油烧熟,下葱花煸炒,倒入清汤,加入菱角、豆腐,放入精盐、味精、酱油,加盖焖3分钟,用湿淀粉勾芡,淋入芝麻油,起锅装盘即成。具有健脾生肌、*菌的功效,对皮肤疮疡患者有一定食疗作用。

四、红菱汁:新鲜红菱1000克,白糖适量。红菱去壳,捣烂,绞取自然汁,放置一夜,再入白糖少许,隔水炖略温,即可饮用。夏季饮用红菱汁,具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的功效。为夏暑极佳的清凉饮品。本品还有祛酒毒,醒酒功效。

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4)

菱角的功效与作用

1、菱角属凉性食物、可以帮助胃肠消毒解热

祖国医学认为,食菱角可以“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古代人认为服菱角可以轻身,具有减肥健美作用。

2、食菱角具有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的功效

如用鲜菱草茎水煎服,就可以解酒。

3、菱角能补脾胃的功效

菱角能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祛疾强身,老年人常食有益。菱角煮牛肉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4、食菱角有美容保健的功效

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还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因为食菱角可增加腹中饱感,不易堆积脂肪,适合单纯性肥胖症者在减肥期间食用。

5、菱角还是一种抗癌的药用食物

它对癌细胞的变性及组织增生均有效果,具有防癌抗癌的奇效,有人将菱角果实用于食道癌、乳腺癌、子宫癌的辅助治疗。在各种菱中,四角菱的抗癌效果最好,尤其菱角蒂效果更佳,两角菱次之。而且看似无用的菱角壳竟然比菱肉的抗癌效果更好。

吃红菱有什么功效,红菱能多吃吗(5)

菱角的食用禁忌

1、菱角虽然药用价值很大,但食用时要注意不宜过量,注意不宜同猪肉同煮食用,易引起腹痛。

2、秋季是菱角、荸荠采摘时节,刚摘下来又鲜又嫩,忍不住吃进嘴里。这时就极有可能感染寄生在菱角、荸荠上的姜片虫。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等,重者可发生贫血、浮肿和发育障碍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