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呢?他们在内心问自己。
偶然的机会,他们接触到了柴烧。柴烧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最早我们古代开始制陶之初,是没有上釉一说的。当时的器皿都属于自然落灰,形成玻璃晶体的光泽。发现这一现象后,草木灰釉开始被历代工匠所用。
自然界的草木中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与陶瓷坯中的石英、长石等成份相结合,高温熔融后形成了草木灰釉。釉色温润含蓄、古拙、幽静、韵味天成的气质是一般矿石釉料无法比拟的。
这最初星星点点的釉面痕迹,开启人类3000多年来对釉药的不断探索。
思敏和小伙伴也加入了探索和实验的行列。他们从古书中找寻点滴线索,对这中国的釉色鼻祖——草木灰釉的配方进行实验。但因为之前草木灰釉对于瓷器的釉色来说实在是太小众了,只有古籍中可能才有零星的一些记录。而有了配方后也是完全靠人去试。
说到草木灰釉,可能很多人对它的配制也完全是陌生的。
思敏用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说,草木灰是柴草燃烧后残留的灰烬物质,将草木灰研磨成颗粒较小的碳化物,作为配釉用的着色剂(基础原料),便是草木灰釉,它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釉。
配釉的过程其实已经够复杂了。所以,真的没有太多人愿意去研究草木灰釉的配方。
那时,有个老房子拆迁,思敏和合伙人把那个拆迁老房子里所有的木头都收集来了,这些木头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他们利用这些六十年的老木头制成草木灰釉,加上钴料烧了一窑瓷器。开窑时,所有人都被惊艳到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器皿上做任何刻意的笔触,而它自然形成的纹理却自然细腻,又有一丝拙朴之气。
这就是我今天进门看到的那组“孔雀釉”的器皿的由来。孔雀釉胜在天成,你永远无法烧出一模一样纹路的孔雀釉器皿。而自此之后,三年内他们反复试验了三十几窑,都无法做出像这一窑发色以及纹路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