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不同的。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古汉语中妻是妻、子是子,如果连在一起说“妻子”指的是妻和子(妻子和子女);我们今天所说的“妻子”这个词就是指的老婆,而不是同时指代老婆和孩子。“妻”和“子”在古汉语中本来是两个概念,现在却被用在一起组成了“妻子”这个词汇。
像这种两个概念被混用组成词汇的例子当然不只是“妻子”这一个词。“名字”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其实是由“名”和“字”组成的:像我们所熟悉的三国人物中曹操名操、字孟德;关羽名羽、字云长;刘备名备、字玄德;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所以古汉语中的“名字”一词其实是“名”和“字”的合称,正如“妻子”是“妻”和“子”的合称。如今“名”和“字”这两个原本不同的概念已被混用。
与“妻子”、“名字”类似的词还有“寺庙”。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中“寺”和“庙”基本上是混为一谈的。不过追本溯源探究“寺”和“庙”在古汉语中最初的含义其实是有区别的:寺是寺、庙是庙就正如妻是妻、子是子、名是名、字是字。如今“寺”和“庙”由于被长期混用已时人逐渐淡忘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现在有些人把初一、十五到附近寺院烧香拜佛说成是到庙里上香其实严格意义上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这个说法其实也是错误的:和尚并不是住在庙中,而是居住在寺里。《说文解字》中对寺的解释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在古汉语中最初的含义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一些古装剧中出现的大理寺、鸿胪寺就是古代的政府机构。负责审理案件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