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南湖
曹县南临新亚欧大陆桥的陇海铁路国家大动脉,京九铁路纵贯全境,济广高速(G35)、日兰高速(G1511)、105国道、220国道和十二条省干道交织成网。县城距离商丘国家铁路枢纽和菏泽铁路枢纽均为50公里,距离菏泽机场(在建)20公里,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90公里,距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70公里。
2019年,投资2.6亿元,新修改建农村公路173.9公里;优化整合农村客运公交线路16条,更换双开门公交车206辆;建成城区客运站5个,城区公交站2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公交站点1180个;开通城区公交线路8条。
民俗风情建筑习俗曹县的传统民房大部分是红砖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院墙、屋墙一般用砖块砌成。区内建房一般以两层小楼为基础,城镇多为楼房。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麒麟、公鸡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
进入80年代,民居建筑多采用石料、砖料、钢材、水泥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之一变。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簸箕叉”,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
家族习俗古代曹县,境内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即“斩、齐、大功、小功、缌麻”,以此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亲系统,以不出“五服”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本家”,然后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菏泽区内有夫妇一代家庭、双亲子女两代家庭、祖孙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类型。传统观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业大、人多财多”,所以旧时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庭较多。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平等的要求,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大家庭愈来愈少,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占大部分。
家长在旧时一般是男性壮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在旧时代的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内维持家族秩序,对外代表家族全权处理事务,是旧制度下家庭的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位逐步提高,专制的家长制也渐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社会风俗曹县村落境内村落的构成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一家族村落
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定居,后来发展成大家族,再分许多户,终于成为一个村落。如菏泽市的刘善人庄、张庄、大王庄、胡集、张湾;定陶的牛屯、白屯、魏湾;梁山县的乔那里、孔那里、路那里、周楼、肖楼、马叉河、李叉河;曹县的孙老家、单县的高老家、郭村等。这种村落的宗族观念极强。
亲族联合体村落
亲族联合体村落是由姻亲关系联合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例如钱王楼、岳程庄、马王庄、赵王楼的村落。
杂姓聚居村落
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无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镇、要道等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互助邻里互助,是代代相传的惯俗。有的村庄还有“一家有丧事、全村都盖锅”的习俗。至今,婚丧事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修房盖屋中,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采石、运沙、运土、运砖瓦,开工后和泥、挑水、递料等,都是靠亲邻来做的。生产劳动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作习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
饮食习俗曹县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例如境内吃晚饭曰喝汤。对饮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惯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为主。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点钟进早餐,下午二三点吃午饭,傍晚只喝汤吃剩余食物,曰喝汤,不太注重晚饭。在单县等少数地方,在秋收以后春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日两餐,俗称“两顿饭”。1980年以后,渐重晚饭,但仍称喝汤。菏泽地区至今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
名优特产烧牛肉
曹县烧牛肉
“曹县烧牛肉”是曹州名吃,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末期。“曹县烧牛肉”首选鲁西南中原大黄牛为原料,将牛肉切成七两重的方块,放入缸内用盐腌透,然后入锅加药料煮熟,撇油出锅,置筐内凉透,在小锅内加入小磨香油,烧至六七成时,放入煮好的牛肉炸约十分钟即可。
水煎包
“水煎包”是中原豫鲁地区名吃之一,其形状如柿饼,上下有呈金黄香脆的纸状面片,外酥里鲜。因其馅不同可为素菜、羊肉、牛肉、猪肉多种。
烤全羊
沙家蒙古包烤全羊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和国际风筝联合会认定为中华饮食文化专用精品,是菏泽市乃至山东省烤羊业的唯一殊荣。曹县沙家蒙古包烤全羊运用新工艺分割,其特点为:精选半岁内的肥嫩羔羊,现宰现吃,肉质鲜美。其调料主要采用数十种天然食品香料及中草药材,经调香师配制而成的香辛汁液。
曹县烧饼
曹县烧牛肉
曹县烧饼用小麦精粉,经过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盐调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过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贴入炉内烧烤。烤成的烧饼表面黄中透红,用手揭开,层层分离,不硬不粘。据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走到曹县,弟子们向当地百姓讨得些面粉,做成几个饼子,贴在反扣的铁锅上,下面点起炭火,饼子熟了有阵阵的香味飘来,使孔子及众弟子大加赞赏,此后逐渐发展成风味独特的曹县烧饼。
麻辣猪肘
曹县麻辣猪肘是1990年由汪三从西安学来,精选菜猪前后肘肉,经过腌、捆、煮等工序,辅以多种材料制成,再经切片后调制。自麻辣猪肘在曹县安家以后,已有30年历史。当地百姓一说到曹县名吃,必提曹县麻辣猪肘。
风景名胜主要景点商开国之君汤陵
汤王陵坐落在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高1.5米。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史载“汤革夏命”后,在位三十年,死后葬于涂山(土山集一带)之阳。陵前有汤庙,配有东西庑、前殿和大殿,十分壮观。宋皇右四年、元延右五年、明宣德八年、成化十二年、弘治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九年,曾多次重修,后均毁于战火、水患之中。现代遗址尚存,不失为商汤都亳于曹县的重要依据。
商代元圣伊尹祠
伊尹墓位于县城东南大集镇殷庙村,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载,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伊尹墓在曹县殷庙村西望汤陵,汤陵在曹县土山集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巨大贡献。明代,曹县知县范希正在伊尹墓前重修伊尹祠,祠为三进院落,历代立碑碣数十通。1994年,民众募资重修元圣祠墓,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伊尹生日为期,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庙会,现已成为曹县旅游景点,周围数十里百姓常来求子祈福。
殷末太师箕子墓
箕子墓,位于今曹县郑庄镇,2005年6月,大韩民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曾来该处凭吊。
鲁西南烈士陵园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
鲁西南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8.4公里,韩集镇孙庄村东北200米处。该园是为纪念“九·二七”殉难烈士而建。陵园内分北、东两处墓区,共安葬烈士261人。东墓区葬有豫东纵队政委魏克仁、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鲁西南军分区游击支队支队长王道平、曹县县长王雪静、中共齐滨县委副*向奉之、湖西专署税务局长毛宜轩等烈士。北墓区除葬有“九·二七”死难烈士外,又陆续接纳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253名。陵园属山东省革命纪念地重点保护单位。
红三村联防遗址
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包括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呈品字形,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厂战斗遗址
在曹县城西南十余公里,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就是王厂战斗遗址。1943年9月,日伪军调集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秋季大扫荡”。我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等首长率军分区指挥所、专署机关、民军第一团、军分区骑兵连等,撤至郑庄村中土围子,但终因众寡悬殊,朱程司令员、袁复荣专员等将士壮烈殉国。
万亩荷塘风景区
万亩荷塘风景区依托太行堤第二、三水库。库区面积5.4万亩。引黄干线横穿库区,沙性土质,适宜种植莲藕、水稻等。库区莲藕面积8500亩,盛夏时节,十里荷花香,被誉为“万亩荷塘”,是旅游开发地。万亩荷塘风景区依托现有的5.4万亩水面,1万亩荷塘,面积广大的稻田、湿地芦苇,太行大堤等,以大堤、森林、水面、湿地、芦苇、稻田、荷塘、村社农家为特色,进行水体综合景观的设计,开展赏荷、划船、钓鱼等水上休闲活动。
八里湾风景区
八里湾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八里湾水库。因距老城区八里得此名。是由古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低洼潭坑,经几届政府开发建设,现已配套了水利设施,水位深浅可任意调节,水质良好、土壤肥沃。该风景区地形特殊,四面环水,以湖区和周边湿地公园为核心。
历代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