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题虽然是立体几何,但看过程倒像是一道考察单纯计算的题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把步骤分的过细了,后来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是这样去分析,一份试卷怕不是得大几百步,所以后来就放宽了标准。
但即使用之后的标准来看,这道题也是有四、五步的,从难度来讲和第三题持平,但考察的风格不同,这一题就是考察你对棱台体积公式的认识、以及计算能力,思路非常直接,就是计算量大。
当然这道题有些孩子思路比较活跃,采用一些特殊化的思路能够大大减轻计算压力,节约了时间,值得鼓励,也是出题人给这些孩子的奖励。
这一题仍然是3步,思路很直接,考察了组合、古典概型,难度不大。
从知识的角度,主要是对排列、组合的认识,从计算的角度来讲,没有复杂计算,仍然是结合概念的运算,你先得知道如何算才行,反而具体的计算很简单。
整体上看,这份试卷的入口还是足够低的,前面几道题都比较友善。
从步骤数量上大家就会发现,第6题在难度方面上升了一个台阶。
但这不能完全反映本题的难度上升跨度,有时候同样的一步,调用的思维量可谓天壤之别。
否则总共就200多步,平均一步36秒,有什么难度呢?
前面几道题目的思维量很小,简单说就是打直球。
但这道题目就不一样了,它也可以认为是三角函数方面的计算题,所有的计算起点全部是结合知识点,顺着你的思路不断的有新的运算。
比如第20步,要计算ω范围,首先要结合周期公式,而且得到的不等式中ω在分母上,这也增加了一点难度;
第21、22步,调用三角函数对称中心坐标公式,计算出ω的值,其实包含了对对称中心坐标形式的记忆,整体思想,一个简单的计算三部分。
这不算难,但是非常典型,高中数学想在算前,算只是最后一步,是收官、是执行层面,而思考、思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