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步!
这道单选题第7题的解题步骤数量要比一些解答题还多,而且思考量很大。
所以单从性价比上,才五分的它性价比可谓低的无以复加,出在这个位置,就是故意搞人心态的。
这种题目就是区分度所在之处,是区分顶尖和中上等学生的题目。
这道题难在哪里?
的确可以用大学数学的知识解决,但大学数学即使很小的一个应用,也只适用于极小一部分高中学生。
如果是按照上图中的做法,首先你得能够观察三项之间的相通之处,想到构造函数利用单调性解决。
在本文中我用了两句话来描述这一步,但背后包含的内容可远远超过之前任何一步。
第一个难点在这第24步上,没有这一步,后面的13步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一类难题的特点,在入口直接抬高难度,简单粗暴。
第二个难点在第32步之后,对分子求导、对函数单调性的研究,这里的难度是比较高的,等于在一道题里又开了一道新题,这种题套题特别考察学生的逻辑,有没有层次感,思维的主线清不清晰,一不小心就绕在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个难点在于整个题目超长的思维链条,本身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做了半天才做了一半,换谁都不好坚持下去。
11步,虽然步骤不像上一题那么多,但这道题目的难度也不遑多让。
它的入口不算很高,算半径大部分人都可以想到,也会有不少学生能够想到将体积转化为侧棱长的函数,但是如何构造却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本身将立体几何与函数结合,利用导数求取值范围,也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考法。
这种综合性对于数学知识有漏洞的学生来说,就非常麻烦。
有意思的是到目前我们看到的两道立体几何问题,都是结合了计算、函数等其他内容,强调了计算。
尤其是本题,强调了函数的工具性,函数思想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题过程中,有些我们标出的步骤是好几步,但真正在考试过程中却是一瞬之间的事情。
比如第45、46、47三步,对于训练有素的学生而言,基本就是瞬间的事情,但对于一些学困生,虽然也会做,但就是会分割成一步一步去做,这就造成了效率的区别,这也是刷题、积累的价值。
通过一定的学习和练习,知识尤其是解题方面的知识——技巧、步骤、注意事项并不是单独割裂的状态,而是打包在一起,成了一个一个小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