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翅果油树存活历史悠久,然而人类认知这种神奇的树种时间并不长,虽然在乡宁县当地一直有着食用翅果油树的习俗和历史,然而就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未有记载,人们也只是俗称,在植物学上并未命名。
直到1899年,法国人格德(Girald)在中国境内纵深穿越,在陕西户县劳峪山首次发现这种非常奇特的植物种群。1905年,德国植物学家迪尔斯(Diels)为其确定植物拉丁学名Elaeagnus mollis diels。1966年,我国植物学者李大章教授和郑万均教授鉴定后,这种果树有了自己的中文学名——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的果实富含油脂,榨出的油可作食用和药用,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2009年曾经有“1斤翅果油在京拍出90万天价”的报道(当时流行炒作风气,因而不排除炒作行为)。另外,翅果油树对古代地质生物研究还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翅果油树由于分布地狭窄,野生种群数量稀少,零星分布,并且果实结果率低,结构特殊不利于萌芽,再加上人为砍伐,使得翅果油树面临濒危境地,因而在199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中,保护级别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定级别为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