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畅)亲身经历大阅兵,是怎样一种体验?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走上阅兵场,你会作何选择?阅兵归来,若干年后,又将会如何回忆这段经历?
今年10月1日,20余万军民走上阅兵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他们当中有军人、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有工人、有社会各界的工作者……阅兵,将他们的心与祖国紧紧系在一起,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今年的阅兵,是付轲人生中亲历的第二次阅兵。
2017年建军节前夕,彼时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某机械化师的付轲一身戎装,在朱日和广袤的草原与黄沙之上接受检阅。
“朱日和的那次阅兵,我感受到的是作为现役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听党指挥、严守纪律、英勇善战、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而这次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则完全不同,每一次演练的时候,我心中都充满着对祖国强大的喜悦和兴奋。”
人生的前20年,付轲一直走在一条平稳向前的轨迹上。作为学生,他是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而有毅力,品学兼优,每天的生活便是读书、上课,一成不变。年少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上一个好大学,后来成功考上了清华,每日依旧重复在读书、上课、参加社团活动中,他突然有些迷茫,“关于理想,自己小时候总是有各种天真烂漫的想法,但其实一直到大学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而人生的转折点,就发生在一次宣讲会上。临近大二暑假,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征兵海报,每每看到,付轲都热血沸腾。学校里举行征兵宣讲会那天,他结识了一位退伍归来的学长。学长身上那份军营熏陶出来的、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自信、勇敢、执着和坚毅深深感染了他,心中一直迷茫的理想和未来,也瞬间清明起来。
从军报国,驰骋疆场!“要当兵,就要当最基层的兵,吃别人都没吃过的苦。”放弃了去总参某部的机会,付轲选择了做38军最基层的一名连队战士。坐火车从家乡返校准备入伍的那天,刚好是“9·3”阅兵那一天,他和车上的人围在一起,举着手机收看了这次阅兵仪式。“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日后会和阅兵结下那么深的缘分。”
2017年,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有着“东方欧文堡”之称的朱日和,“沙场点兵”紧张有序地进行。
阅兵训练异常辛苦。为了达到方阵900人整齐划一、无一失误,付轲和他的战友们每天穿着厚重的衣服,戴着钢盔,将装具紧紧地绑在身上,双手持枪,在烈日下站军姿、走正步,一练就是一上午。暴晒之后,他的脸颊和后颈被严重晒伤,有时候晚上睡一觉起来,衣服和受伤的皮肤粘在一起,一揭就是钻心地疼。
而比起方阵中的其他战友,付轲还要更辛苦。作为04A步战车车长,他不仅仅参加了右翼护旗方阵,还被分配去参加演习任务,担任左翼突击群车长。在实战中,车长既是车的“眼睛”,又是车的“大脑”。观察战况、传达消息并作出判断,都是车长的职责。重要的职责赋予了他光荣,同时也带给他更多的责任。
“广阔草原一望无际,天幕中正上演着长河落日圆的奇景,装甲车的轮子卷起漫天滚滚尘埃,灰黄色的浓云模糊了装甲车前的荒野。”回忆起那三个多月的苦练,付轲说那是他一辈子都难忘的记忆。对于整个演习而言,他所在的战车只是茫茫钢铁大军中的一辆,但对于他和他的车组来说,这是对他的军旅生涯的一次大考验。
演习任务最终顺利结束,他也因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付轲心中的爱国情怀不再是嘴上的口号,而是有了具象、真实的目标。退伍后,他回校完成了本科学业,并继续留在清华攻读硕士研究生。“我想像个男人一样,用行动去爱我的祖国。我的本科在人文学院,而研究生选择了公共管理学院,就是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为国家的公共事业做点贡献。毕竟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我最骄傲的事”
今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第18方阵,全部由清华大学的师生组成。在这个三千多人的庞大队伍里,1999年~2000年出生的本科生占到了大多数。出生于1966年的孟延春老师略显斑白的头顶,在一片青春稚嫩的脸庞之间显得格外突出。
“孟老师,听说您是公共管理学院里第一批报名参加活动的,比我们都早。”集结的那天,方阵中的学生们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孟老师,“没想到您五十多岁了,还这么热血!”
“孟老师,听说您上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一次国庆阅兵?”学生问。
说起往事,孟老师的脸上泛起淡淡微笑:“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新中国两次处在重要时代变革节点上的国庆阅兵,我都能在现场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