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这个年份,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久远而陌生,但对于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那代中国人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一年。
那一年,一名普通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那一年,广场上穿着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时髦”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那一年,大学生们在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下审视和思考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希望,让他们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那天,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也就在这一年,孟延春老师18岁,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本科生。那年夏天,他接到了系里老师的通知,让大家去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群众游行。“没有任何想法,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很累,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就是这样,让我去,我就去了,服从组织听指挥。”
纵使已经过去了35年,那次阅兵的很多细节,依旧清晰地印在孟老师脑海中。“当年北大学生出了两个方阵,一个是我们所在的反映世界和平的和平鸽翱翔的蓝色海洋方阵,另一个是持花前进的,就是后来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那个方阵。”
“回到学校后,就听说他们在后面打了那个横幅,当时就觉得他们胆子真大,也觉得这个横幅做得好!今天再回头看,这件事特别能够展现当年大学生的那种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学生们有了更自由的空间,思想上也更活跃了。”
从18岁到53岁,从青涩少年到年过半百的教授,这35年间新中国飞跃式的发展,孟老师都看在眼里。“这些年中国经济腾飞是有目共睹的,也可以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展现出来。我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买东西还要严格凭票。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有多余的粮票换一些零食、糖果吃,物质就开始不那么短缺了。九十年代中末期时,我国就彻底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到了今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
实际上通过这两次参加群众游行训练,也能特别直观地反映出这些变化。“1984年我们训练的时候,就发了一身衣服,为了保证最后的使用,训练时舍不得穿。而今天,训练时有训练服,上场有演出服,场边的食物和供水从来没有断过,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
“演练时还会发放食物,从牛奶、酸奶,到面包、火腿,还会有糖果、巧克力、榨菜等等。当年演练,能拿一个香气扑鼻、里面夹着葡萄*面包回家,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孟延春老师再一次站在了游行队伍中,他对青年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80年代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荡在日常生活中,而现在学生的爱国情掩映在多元化的面纱下,这种情感更内敛,需要有适当的机会来激发。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情绪一次比一次高涨。或许在未来,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多融入一些激发大家情感的活动,让新一代的孩子们能够更了解祖国,更了解自己的爱国情怀。”
“如果时间倒流,或许我会考军校”
“回想起11岁那年的故事,我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21岁的洪毅凡对方阵中的同学们说。
这个“十一”,洪毅凡再次站上十年前自己曾走过的长安街,当一个又一个的装备方阵从眼前驶过,当闪耀的国徽从身前经过,当自己欢呼着从天安门前走过,她的眼眶又红了。
2009年的夏天,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接到任务,要挑选一批学生去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少先队方阵。当时在此校读五年级的洪毅凡加入了训练。
那一年,洪毅凡还不像今天一样开朗爱笑,她个子小小的,胆子也小小的,站在方阵里并不起眼,但她是个坚韧的孩子,老师说整队,她就立刻站得笔直。老师说“一定要做到每步55厘米毫厘不差”,她就在地上画出线,认认真真地踏线练习。
在一次验收前,带队老师挑选了一些训练优异的孩子,考查大家走标准距离的效果。每步55厘米!毫厘不差!全场只有洪毅凡做到了!
于是那一天开始,她便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少先队方阵的一排一号。
“当年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小,对于参加阅兵以及对于自己是一排一号这件事,没有太深的感受,只是知道自己站在这个位置责任重大,绝不能出错。”而随着年龄增长,当家国概念在心中逐渐变得实体化和具象化,当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自我认同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中的爱国情便禁不住激荡,“或许是因为童年的那段经历,我对祖国的无法分割的情感,可能比同龄人更加真挚而坚定。”
说起新一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洪毅凡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的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长铭校长最常讲的一句话,‘一定要争做杰出的中国人’。我从没把它当作一句空话,我坚信少年强则国强,我觉得自己身上,是有使命的。”
进入清华后,洪毅凡选择了学习经济管理,在大学期间便与象牙塔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碰撞。“这一年以来,我时常能感受到在‘精致利己’和‘为社会、为国家、为时代奉献’的两种思想之间的强烈碰撞。这种碰撞既为个体带来痛苦,也带来思考。可是无论我自己如何摇摆和彷徨,我始终无法割舍对社会、对祖国的感情。或许就像卡尔·马克思所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今年暑假,洪毅凡参加了海军和清华、北大、北航共同举办的航海实习,在军舰上和海军官兵同吃同住,还参观了最新的训练舰、补给舰、电子侦察船,以及海军最神秘的潜艇部队。“那种渺小的人和庞大的军事设备近距离接触的震撼感,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我甚至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高中毕业那一年,或许我会报考军校,为保家卫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洪毅凡(右二)在航海实习中
实习归来,听闻学校在号召学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如果你不上一次阅兵场,就无法感受到,当我们在长安街两侧候场的时候,看着一个又一个装备方队从面前驶过,心里的那种强烈的激荡、无上的光荣以及一种被守护的幸福。”
本科毕业后,洪毅凡决定继续深造,至于未来是做一个老师,将高质量的教育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还是投身公益NGO,为推动社会进步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她还是有一点迷茫,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她要求自己不论走多远,都要留在祖国。“我的想法很简单,绝不辜负自己享受过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下一个十年,洪毅凡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有幸参加阅兵,但她说:“那时31岁的我应该正当年,我希望自己一定是个对祖国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