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16:23:01

佛教讲“苦”,基督教讲“罪”,这是两者最大和最明显的区别了。

无论是“苦”还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对的最大困境,也是人类不自由的表现,只有彻底摆脱之,世人才能过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并最终获得自由。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1)

世人的苦或罪从何而来呢,基督教和佛教认为,它们均来自人的堕落本性,如自私、利己、自我意识、*、本能,总之它们来自人的原始*或利己意识。

什么是*或利己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这是人的本我——“力比多”本能。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把人的利己意识称为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

中国的孔子、孟子则把它称为小人之性或名利之心——一种缺乏仁爱之心的表现。

比如一个人会自然意识到,“我”和“他人”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有我的*,他人有他人的需要。在基督教和佛教看来,这就是人的本能和自我意识,是一种堕落的消极人性。基督教称为“原罪”,佛教称为“自我”或个人灵魂。

基督教和佛教认为,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想获得生命的完善,就需要救赎。如基督教的祈祷、圣礼、神恩、节制等理念,佛教的出家、出世、苦修、冥想、涅槃等方法,都为了追求这一拯救目标。

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2)

从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看,基督教和佛教都把世俗的人生当作不完善或罪过的场所。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苦,这叫苦命,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等。总之,世人追求的愿望和目标都属于烦恼,既没有价值,也不可持续。

佛教说,生命中的*和享乐就像水中之月或镜中之花,咋一看似乎很美,其实是表面现象,转瞬即逝,不可留恋。这是佛家“无常”、“无我”论的哲学来源。

一个人如何摆脱生命中的烦恼和困境呢?佛家认为,办法有几种,如持修“八正道”,但需要根据个人的修行理想和境界,如阿罗汉、菩萨、佛等不同目标。

从方法和过程说,比如要摆脱亲情、家庭、友情、爱情、财富、金钱等身外之物的诱惑,仅仅把它们看作水中之月,不可执着。

再者,佛教还讲究自度和度人,把修行的眼界和心态提到一个更高层次——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这就是大乘菩萨教的理想目标了。

佛家眼中的芸芸众生或世界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来概括:空或者无。

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3)

佛家说的“空”或“无”是绝对的不存在,是由因缘或因果关系所造成的瞬间相对性——事物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消失,事物随之消亡。这就好比滴落在沙漠瀚海里的一颗水珠,在太阳光照射下,很快就会消失不见。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就像太阳底下的一滴水珠,表面看起来很美丽,其实是昙花一现,到头来是一场空;至于世人渴望的功名利禄更是如过眼云烟,根本不值得留恋。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注意,佛教说的涅槃不是人的完全死亡,也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而是一种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特殊状态,佛教称之为永恒。

这种永恒的世界又叫寂灭,就像人的无梦之睡眠一样(马克斯.韦伯语);一旦修行者达此境界,人的存在已经摆脱*的束缚,不再遭受冲动或激情的折磨;此时此际,个人已超越生死轮回和时空限制,达到永恒之境。这是佛家说的罗汉或佛的境界了。

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4)

和佛教相比,基督教的救赎论显得更加现实,也更重视人的实际行动。

基督教认为,自亚当、夏娃后,个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这叫原罪(灵魂之罪),如自私、自傲、无视神的存在、欺压良善、主张暴力、侵夺他人财物,等等。在基督教看来,这就是亚当、夏娃子孙所背负的罪过和苦难。

这些罪过能能不能通过救赎而偿还呢?基督教认为是可以的,途径只有一个:在耶稣基督的引领下,通过上帝的神恩,以及个人的修行,努力克服灵魂的恶念,直至实现彻底更新。当然,也要等待耶稣基督的再临。

在末世审判之际,好人的灵魂将升至天堂,并获得灵魂的永生(像没犯罪之前的亚当和夏娃一样),罪人的灵魂则下至地狱,并遭受折磨。这就是基督教救赎论的核心要义。

佛教消除罪孽方法,佛教消除一切厄运(5)

基督教的理想是尽可能帮助世人洗掉罪孽,完成救赎,进入上帝之城。请注意,这里的上帝之城不是存在于彼岸或冥界,而是立足于世间或人间。这是和佛教不同的一点——佛教的涅槃虽然也不是彼岸或冥界,但已超越世俗生活,指向另一神秘世界——无我之境。

基督教把人生看成“罪”,佛教当成“苦”,其中都意味着磨难、折磨、无聊、虚无、有限、无意义;出于这种价值立场,他们才主张世人需要拯救和自由,并努力追求另一种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从宗教意义上说,两种宗教的理想就是他们的信仰;从道德意义上说,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更超越、更符合道德原则的生活。

无论基督教或佛教包含多少迷信或不合理成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都不满足现世的有限生活,都认为人性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从而都追求另一种更理想和更完善的生活。这是两者的相通之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