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了还当自己是孩子!
6月25日,京台高速,某男性驾驶员酒驾被查,交警发现时车停在导流带上,驾驶员呼呼大睡,交警费了一番功夫才把他叫醒。
惊呆众人的是,这个驾驶员拉着交警说情:“求求你原谅我这一回吧,我91年还是个孩子。”
交警的内心在想:我93年的难道是个宝宝?
无语的交警
这位男性驾驶员一时间成为了众多网友嘲笑的对象,“巨婴”“妈宝男”等评论被大家点赞。嘲笑过后,更多的应该是思考这种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频频出现这种无法精神独立的人?
其实,这种现象跟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常见的“听话教育”是分不开关系的。
一、“听话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听话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希望孩子无条件顺从自己,服从自己的管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家长会把“要听话”挂在嘴边,并且对孩子的“听话”大加赞扬,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标准。
如果哪个孩子被人夸“真听话”,家长是很开心的,但是,“听话”就一定好吗?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家长就一定正确吗?你真的希望孩子像个橡皮泥,随便你怎么捏吗?
就像一首儿歌《得啵得啵得》里唱的那样:如果我什么都听你的,怎么还能比你强啊!
一味的“听话教育”产生的后果就是,它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只是无理由服从,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人,一旦失去指令,面对状况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比如那位驾驶员。
一味顺从让孩子失去自我
而且还会让孩子的创新能力遭到破坏,做事情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批判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听话”不好,那么我们是要孩子“完全不听话”吗?
二、“听话教育”的对立面是“完全不听话”吗?
一些家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听话”不好,那就“不听话”吧,对大人的话完全充耳不闻才是好。
其实不是的,我们更希望的是,孩子既有倾听能力,又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倾听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二者都很重要,是可以一起培养的。
倾听能力和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关系的,学会倾听意味着孩子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家长的话上、老师的话上,这些信息进入大脑,在经过加工、整合,输送到长期记忆中,孩子才可以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
学会倾听也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但是,倾听不是盲目顺从,而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途径和渠道。
关于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父母要及时对孩子的感受行为做出恰当反应,好好听孩子讲话;家长自己如果总是忽视孩子的话,他也会有样学样,对你的话充耳不闻,家长一定要及时反映,认真听孩子说话。
眼睛平视孩子,清楚的说出自己的要求;每天有很多事情是孩子必须做,但他可能不太愿意配合的,比如刷牙,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引起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