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科学技术,人们对于气候的变化还只是停留在感官上,没有具体的数据。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年代,气候就是收获最为关键的因素。
人们为了记录气候,以达到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他们以天上的北斗七星为依据,从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以阴历时间为主,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从立春至大寒。
二、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所以一个月有两个节气。从正月开始到十二月(腊月)结束。
正月:立春(意味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加)
二月:惊蛰(天气回暖,春雷滚滚,春耕开始)、春分(万物进入生长阶段)
三月: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谷雨(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四月:立夏(盛夏时节正式开始,天气开始慢慢炎热)、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
五月:芒种(开始忙碌田间的农活)、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六月: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是很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中伏天)
七月:立秋(秋天正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天气结束了,天气慢慢转凉)
八月:白露(夏天的闷热结束,天气开始变得清爽)、秋分(一年中第二次白昼和夜晚时间相等的一天)
九月:寒露(寒气慢慢来临,进入冬季的前兆)、霜降(霜降大地,万物开始萧索)
十月:立冬(气候正式进入冬季)、小雪(天气开始变冷,温度降低)
十一月:大雪(天气变得更冷了)、冬至(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
十二月:小寒(天气最寒冷的开始)、大寒(进入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把二十四节气总结成了四句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处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